【思维导图“画”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五年级周珈朵《雪中即景》(16)

标签:
文化育儿杂谈 |
遇见
冬天
这个季节,最适合一面看雪一面想你。
想你递过来冒着热气的咖啡,想你温暖的怀抱。
雪落下的声音 ,灵感空气 - 灵感空气的口琴曲
Did it snow at your place?
【思维导图“画”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五年级 周珈朵《雪中即景》(16)
初雪
总是有那么—丝浪漫的味道
昏黄的路灯
飘扬的雪花
抬头望向夜空的时候
能看到铺天盖地的雪粒
好像连影子
都变得甜了起来
《——即景》 习作指导
第一步:审题。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写出它的变化特点,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第二步:立意。表达对所写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的感情。
第三步:思维导图。
第四步:方法。
1.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抓住它们的特点,才能把景象写得真实,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同学们在确定好描写对象之后,一定要认真观察,切实把握景物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在写作时,一般来讲,写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如写“观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写一处自然景观,可按空间顺序来写,如“窗外即景”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
3.抓住变化,展示形态。任何一种自然景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它的形态变化,这样写出来的景才会活泼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为了把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写得具体生动,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才会具体、形象,从而深深地感染读者,给人美好的感受。
1.
你那里下雪了吗
WINTER
那些初雪的日子,你都和谁一起度过,犹记得上学时初雪总是热闹又欢乐的,抱着暖气片,昏昏欲睡的下午,忽然到来的初雪,是能让整个校园都沸腾的存在,那些初雪的日子,你都和谁一起度过,犹记得上学时。
2.
你那里下雪了吗
分享一张尹老师的思维导图。
WINTER
如约而至的冬
雪中即景
民乐小学校五年级 周珈朵
“风卷寒云暮雨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一晃走进了冬天的世界,我想用鼻子去闻,我想用嘴去尝,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啊,冬天我想用心儿去感受。
刚刚窗外一片晴朗,阳光明媚,许多的小朋友在楼下玩耍,不一会的工夫天空中就乌云密布,骤然间,天气渐渐变得寒冷,人们都回家去了。不一会儿,雪花从天空中慢慢飘落下来,慢慢地雪变大了,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柔软的地毯。
我和妈妈商量我们一起下楼赏雪,我们走出家门,只见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飞舞,一片片,一团团,洁白无瑕。我站在风中,听雪落的声音,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在传递着冬天来临的消息。凛冽的风像一个顽劣的孩子东张西望,带着乖巧得一尘不染的洁白,在天地之间跑来跑去。
我摊开手掌,雪花落在我的手心慢慢化成水滴,没有任何重量,却慢慢融入我的心田。我捻了一点雪放在嘴里用心品尝,感受到了比糖更甜,比水更清澈的味道。我深吸了一口气,感觉凉凉的,湿湿的,淡淡的,那是一种舒适、闲逸的感受。我感觉到了冷便开始往家走,踩着厚厚的“地毯”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这声音实在是动听。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不管是窗外的大雪,还是身边的温暖,皆是生活予我们最好的馈赠,就向着时间的深处,迎风而歌,踏雪而行!这个冬日,必不负你!冬来无恙,落雪为念愿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是恰逢其时,至此雪盛,愿君冬安!
坐在窗边
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温暖的初雪
装点出城市的盛装
愿这个初雪
你能跟最爱的人一起度过
精彩链接,点击浏览: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1)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2)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3)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4)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如约而至的冬天之雪中即景(5)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如约而至的冬天之雪中即景(6)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如约而至的冬天之雪中即景(7)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如约而至的冬天之雪中即景(8)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如约而至的冬天之雪中即景(9)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如约而至的冬天之雪中即景(10)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如约而至的冬天之雪中即景(11)
【思维导图“画”作文】五年级——如约而至的冬天之雪中即景(12)
【思维导图“画”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五年级 张梓佳《雪中即景》(13)
【思维导图“画”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五年级 李墨轩《雪中即景》(14)
【思维导图“画”作文——如约而至的冬天】五年级 徐文博《雪中即景》(15)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