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维导图“画”作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漫画的启示》的思维导图+创意作文指导

(2020-06-16 16:41:15)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思维导图“画”作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漫画的启示》的思维导图+创意作文指导

【思维导图“画”作文】《漫画的启示》的思维导图创意作文指导

临水照花人: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很多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一直尝试给孩子们布置这样的特色作业,比如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多音字,形近字,单元知识点等的整理;利用电子小报进行了小物件、工艺品,介绍小动物等习作练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其实最好的老师,就是能启发孩子们的兴趣。思维导图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用思维导图指导写作,这是很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

    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份坚持都将会有收获。今天我们用思维导图学习写作文,我画的思维导图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http://pic.96weixin.com/ueditor/20200616/1592294162797703.jpg

   第八单元习作的话题是“漫画的启示”。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漫画,看懂漫画的意图,将意图和从中获得的启示清楚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与思辨的能力。本次习作是在看图习作的基础上,难度有所增加,不但要写清楚图画的内容,还要写出图中蕴含的意思及自己受到的启示,这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风教育联盟团队线上备课实录:

刘美玲老师:

阅读漫画作品,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都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由外到内的“意化”过程。而有了这种享受之后,儿童会产生一种美好的内心体验,教师引导其将这种内心体验诉诸笔端,这是由内到外的“物化”过程。可以说,这样的阅读和写作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这种基于愉快阅读体验的读写一体的漫画作文,是儿童吸收之后的倾吐,感悟之后的升华,是一种融积累、表达为一体的习作新样式。

先写漫画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漫画作者借助漫画揭示的寓意。最后联系实际谈感受。

在习作中,儿童的参与,让文本的意义得以重构。文本的意蕴,在儿童的言语召唤中延展。儿童在阅读和习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他们在为漫画配文字的过程中,参与了文本的二度创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乘着文字的翅膀继续飞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崭新的文本。习作的过程,是抒发情感的过程,更是创造美丽的过程。


马环秀老师:

漫画就是一种特殊的图像信息,漫画家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将漫画题材最有价值之处予以强化放大,借此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

怎样才能写好漫画作文呢?老师教你“三步走”。

第一步:看。

漫画从篇幅上来分,可以分为:单幅漫画和多格漫画;从题材上来分,可以分为环保类、体育类、教育类、交通类、科学类、人物类、动物类、哲思类等。无论拿到哪一类漫画,第一步就是看。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漫画的主题意义。如漫画揭示了什么,呼唤着什么,你想到了什么等。

第二步:描。

描就是围绕画面,展开想象,描写漫画内容。

1.描述漫画要有逻辑。

2.要关注漫画关键细节。

3.第三,切勿主观臆断。

第三步:议。

议就是根据漫画主题,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实际事例,发表议论。


李颖老师:

根据学生喜欢漫画的心理特点将了解漫画、欣赏漫画与撰写漫画作文结合在一起,在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漫画作文的写作步骤:

第一步看漫画,定角度;

第二步联现实,想寓意;

第三步,述画面,评价值。

第八单元的习作是一次特殊的看图作文。说它特殊,一是写的依据是一幅漫画;二是不是一般地把作者所要表述的图意写下来,而是要写出自己“自己的思考”。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写想象作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作文是生命的创新,但也要做到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注重主观感受,注意写作的个性化。

指导学生写这次习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漫画同故事图画的不同之处,明白漫画的特点;其次,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体会作者的用意。其次,习作的内容也不是侧重写画面内容,而是侧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联想,最终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会。最后,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叙述自己自己的思考。

http://pic.96weixin.com/ueditor/20200616/1592294209127873.jpg

汤老师:写作指导

一、审清题意:

写一写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

限制词:“选择一幅”或“其他漫画”

中心词:“生活的启示”

二、写作重点:

1.要读懂漫画,准确概括漫画内容。

仔细观察漫画,看看漫画画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深意。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

借助漫画的标题或简单的提示语,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

3、写作有序,详略得当。

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受到的启示,但要注意对漫画的内容进行略写,写清楚即可,受到的启示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详写。

http://pic.96weixin.com/ueditor/20200616/1592294162797703.jpg?

三、写法指导:

要把漫画的启示写深刻,我们就要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感受,结合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或事例来进行分析。

四、写作思路

1、拟题

漫画作文首先要读懂漫画的意义才可以拟题,可以以漫画的主题来拟题,也可以根据自己受到的启示来拟题。

如:《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看漫画<假文盲>有感》《一幅漫画的启示》《从漫画《假文盲》说起》

2、开头

1)可以直接介绍漫画的题目及内容;

2)可以概括地说说自己看了这幅漫画后有什么感受。

3、中间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

1)可以由漫画的内容展开议论,然后联系实际;

2)可以由漫画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事例,然后综合起来展开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可以由漫画内容来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

4、结尾

1) 可以总结自己得到的启示;

2)可以发出呼吁,倡导大家怎么去做。

http://pic.96weixin.com/ueditor/20200616/1592294228247472.jpg

朱宏老师:

细读材料,明白题意要求。

第一,看看题目有什么要求。

题目要求我们围绕漫画写启示,要写出漫画反映的主题和寓意。因而我们要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他的目的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抓住“启示”这个中心词,然后你可以写这个启示或者再根据漫画图意编一则故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含义。至于题目,可以直接以漫画名命名,也可以自己根据漫画的内容与主题命名。

第二,看看作文内容要求。

我们可以直接点题。然后抓住漫画题目或者抓住对话的内容,围绕图画反映的重点问题,有选择地描写画面上的主体内容,适当展开合理想象。同时根据漫画反映的现象,进行根源分析,发表言论。当然,你可以联系自己的行为或是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观点,点明中心。

http://pic.96weixin.com/ueditor/20200616/1592294266372015.jpg

理清思路,为练习铺路。

第一,仔细观察画面,想想如何描写画面。

漫画作文中,画面的主体往往是人物。因而我们要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方面,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她)在干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和事件有关的物品。

第二,进行合理想象,使画面“动”起来。

画面上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但没有声音,也不会动。而漫画作文,则要求借助于图画提供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把图上的人物写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不仅要有色,而且要有声;不仅要有事物的静态,而且要有事物的动态;不仅要有人物的外貌、神态,而且要有人物的语言、行动及思想感情。总之,要把静止的画面“活动化”,把平面的事物“立体化”。但想象不是盲目的,要有目的,绝不能脱离画面,任意发挥。

http://pic.96weixin.com/ueditor/20200616/1592294283624708.jpg

第三,要针对内容,发表针对性评论。

每一幅漫画都有自己要反映的主题和寓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他的目的是什么。就事论事,根据漫画反映的不良现象,进行根源分析,发表言论。

第四,认真安排内容,布局谋篇。

写作时,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等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要注意抓住重点,突出中心。语言表达上,既要有连贯的叙述,又要有形象的描写,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画面的内容。完成后,再对照漫画反复阅读,认真修改。

http://pic.96weixin.com/ueditor/20200616/1592294145380633.jpg

http://pic.96weixin.com/ueditor/20200612/1591923538563494.png?

扫码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