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画,妈妈的话

标签:
武汉4d音符小提琴指法 |
分类: 妈妈的随笔 |
先贴孩子的画,再贴妈妈的话。
http://s14/middle/5efe4d93ga90484764e9d&690&690
http://s2/middle/5efe4d93ga9048657a541&690&690
http://s14/middle/5efe4d93ga904868c6c6d&690&690
http://s11/middle/5efe4d93ga905403d08ba&690&690
http://s13/middle/5efe4d93ga90541304b0c&690&690
http://s16/middle/5efe4d93ga905413f2dff&690&690
http://s8/middle/5efe4d93ga9054270b527&690&690
http://s4/middle/5efe4d93ga90542bdedb3&690&690
http://s5/middle/5efe4d93ga905427aaa84&690&690
http://s12/middle/5efe4d93ga9054d81825b&690&690
http://s8/middle/5efe4d93ga9054c87fd87&690&690
http://s12/middle/5efe4d93ga9054d20891b&690&690
http://s6/middle/5efe4d93ga9054d84bf85&690&690
http://s13/middle/5efe4d93ga9054e018a6c&690&690
http://s9/middle/5efe4d93ga9054e389098&690&690
http://s12/middle/5efe4d93ga9054cec20db&690&690
学画的事,听谁的?
答案 : ===》听孩子的。
为孩子学绘画的事,在假期前跑了几个地方。当时计划是要看六个不同的培训班的。但看到第五个点时,闺女在那里试玩了一节课不到,直接当着老师和我的面说:“妈妈,我喜欢这里,就选在这里。” 我当时就直接笑着回答:“你好有主见啊,妈妈尊重你的选择。”实则也是因为,当她在一边玩耍画画时,我和老师在另外一边在交谈,那次去的时候,就她一个孩子。老师让她自己选择工具自己去画,然后老师一边观察她,一边和我聊天。而我在和老师沟通之前,已经和这个老师有过一次QQ 沟通和一次电话沟通。开始的时候闺女要求暑假就开始报名,每周末一次。但到后来,她改主意了。说暑假想好好玩,还是干脆等到九月份开学后再报名学绘画。我还是尊重她的选择,告诉老师,孩子要求九月份再开始去报名学绘画。
而在给孩子确定学画地点之前,我去了其他ABCD 四个点。 首先是去A 地方,试听了一节课。孩子一进去,还是很喜欢,但画了出来,她告诉我,她不想跟着大孩子们画,她想画更好玩的儿童画。我和开办人仔细沟通了一番,并带去孩子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问老师大概这样的年龄,爱好,以及能力,要从什么阶段开始学起,而且我特意申明,我一直坚持等到孩子过了7岁才准备开始学会画,目的是为了保护她自己天然的创造力。老师给我的答复是,孩子学会画,从年龄上来说已经晚了一点。虽然画得不错,悟性也很好,但缺乏必要的系统理论和创意的引导,要尽快开始学。老师并没有对孩子现有的作品表示出特别的吃惊或者是意外。也没再给出其他更多的评语。
我后来又带孩子去了B 地方,同样是带着孩子的作品。按照他们的课程介绍,我选择了一个合适她年龄段的班级和时间去听课。结果等我们到那里时,已经快下课了。老师说课程时间提前了。但依然还是看了一下孩子的画。和A 地方的老师的表现一样,这位年轻的男老师也说,孩子的画,和她同年龄的没有学过绘画的孩子相比,算画得很好的。但和同样年龄的学过几年绘画的孩子相比,缺乏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技巧,说她学画太学晚了。例如光影,比例,空间等等。老师建议我让孩子先在他们培训点的启蒙班过渡一年到半年,然后再升级到同样年龄段的孩子。
我又去了C 地方,这次我没进去。只在门外看了看,我仔细一瞧教室里的孩子,长条型的两边,合计大概坐满了十五个学龄前的孩子,而只有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在里面。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一个老师带十五个孩子,不合适我计划中的效率方式。
再带孩子去D 地方,这次是那种常规班的技能课。就是孩子都坐在教室里一排排,老师在黑板上讲课,主要是理论课类型。闺女一看,扭头就走:“妈妈,我不想上这样的课,没有趣。”对她的想法,我是能预计到的。她一直要求的是:“既不学素描画人的那种,也不学画瓶子的静物。”她只想学她想画的类型。我告诉她,没关系,我们继续去找,直到找到她喜欢的。
又带孩子到E 地方。而这个地方,和其他四个地方相比,是名不见经传的。我知道它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朋友偶然看到她朋友的孩子在那里画的画,朋友说那个孩子的画不错。她是绘画的专业人士,我相信她的眼光。但与此同时,我没见到老师,所以我依旧要亲自选择才行。在网络上搜到了这个绘画工作室的地址,然后网络联系,电话沟通。在没去E 地方之前,通过两次没见面的沟通,我就很喜欢E 地方的老师。她在很多教育理念上,和我的完全吻合一致。而且我也发现,这位小老师喜欢的很多画家的画的风格,也是我喜欢的类型。终于找到E 地方了,地方比我想象中的要小,也和其他那些在武汉已经有自己名气的成为连锁模式的商业培训班不一样的是,E 地方的装饰,教具器材都比前面的ABCD 要少很多。但同样少很多的是,这里的孩子也很少,而这点,却正中我意。
尽管先前已经发给了老师一部分,孩子的绘画相片。我也还是带去了孩子的画给老师看。我一直认为,无论学什么,无论什么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能力都不愿意去了解和给出诚实的评价的话,我想我不会选择这样的人做孩子的老师。和其他点的老师不同的是,这位小老师,对孩子的画和现状给出的建议,让我听上去,最合乎孩子的实际情况。
老师首先肯定了孩子作品的优势。孩子的组品里,有一种很渴望表达事物的感觉,而那种感觉只属于她。就是类似平时大家说的画的画是否有灵性之类的。她的人物细节刻画细致,是个平时很注意观察的孩子。她是属于感觉比较丰富的孩子,对视觉的东西都很敏感。但同样,从她的绘画里,也能很明显的感觉到,绘画的材料比较局限,孩子大部分都是用的硬笔来描绘的。她需要多尝试更多不同材料的特点,更需要系统的去了解体验美术的基本元素(我们常说的技法)。。。点线面构图颜色的对比协调等等。老师说这个年纪的孩子很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手眼的协调力还有理解力都已经具备,可以给予技法帮助她表达。硬笔已经远远不够了,但给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她对她想表达事物的感觉。孩子的这种感觉尤其吸引老师。和其他点的几个老师的轻描淡写不一样的是,E 地方的老师给予的建议越多,越中肯,也就越能帮我作出选择。虽然我不是从事美术行业的,但耳闻目睹,甚至也在美院呆过几个月的我,多少还是能知道,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大概需要如何的对待孩子。
就在我还在那里和老师聊天时,孩子自得其乐的使用着各种颜料画她的画。她用那么坚定的语气告诉我她喜欢这个地方,我问她为啥,她说她最喜欢能自由自在的画画。而这里就可以。她去试听的两个地方,一个地方要她画线描,画坐在椅子上的老师。一个地方孩子们正在画电视屏幕上滑雪运动员的身影,用的是碳精条。而在E地方,老师告诉她,她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用哪个材料就用哪个材料。我看着她把毛笔用不同的画法画她的花和树,老师只是间或的启发她,笔要怎么用,有没有更新颖的用法之类的。既然孩子喜欢和有自己的选择,我就听孩子的。孩子也许比我更清楚,她需要的是什么。毕竟孩子早已经就画得比我好。
因为还没去学,但我却都想好了,等到时候再去学时,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一是希望老师能帮忙为孩子做一份学习计划。到底老师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教她一些什么呢?而我知道计划后,就可以在家里,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例如不同的绘画材料,制造出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用什么就有什么的环境。学什么,都不是一节课的事情,课堂上的内容,课后都需要时间消化。
学小提琴,能学到什么?
答案:===》能学到学习的方法。
统计了一下,从去年开始,我们学小提琴,合计大概有40节课了。而这40节课,教给孩子和我的,绝不仅仅是关于小提琴。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启迪。
首先想说的是,任何想学小提琴的孩子,不能去上那种超过一对二的大课。又或者其他一些种类的培训课,家长都要仔细观察和比较后,再做选择是选择大课还是小课。我是个性子比较急的人,对于等待之类的,不到万不得已都是要尽量避免的。凡事能短平快则最好,即使无法如此,长期的事情,最好也要有一个明显的计划和阶段性的安排。我的计算方法是:用课堂的时间除以上课的人数。也就是老师能够平均花费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孩子越少,老师能够花费在单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就越多。而时间越多,单个孩子的进步就越快(除开个人的自身悟性因素特慢的类型)。以此类推,孩子进步越快,就意味着,我对她的陪伴的整体时间,就会耗费得越少。讲来讲去,现在大家看出眉目来了,原来我就是算计着自己少花点时间浪费在培训的等待上。可事实的确如此,我坦然承认。
说一下小提琴上大课时我的感受吧。第一节课的大课,我还没听出一个所以然来。但老师有理论的板述。第二节课,突然换了个老师,老师讲了半天,我云里雾里。到第三节课,我更是感觉腾云驾雾了,孩子悄悄的对我说:“妈妈,我听不懂。” 我也很老实,悄悄的回答孩子:“妈妈也听不懂。”因为是大课,我不可能举手打断。轮到要检查什么时,老师也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平均的去点起来回答。45分钟,除以8-10个孩子,我一计算,花费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不到5分钟。而如果用费用除以5分钟,比小课更贵。重要的是,我这个家长,也得在旁边耗费时间无聊的等待。我没耐心等下一次的大课了,直接去告诉培训中心,我和孩子都不能习惯大课,请帮忙改成一对一的小课。而从那之后,我和孩子,才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坚持,开始小提琴的学习。
即使是一对一的学小提琴,却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仔细梳理了一下,这接近一年时间里,学小提琴,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
首先是老师这边。有时候老师会突然有点漫无边际的教内容,而家长如果不及时发现,就会很沮丧。沮丧的原因是,发现有些东西,自学不了,那个坎迈不过去。而老师,又没教过。例如初初学琴识谱的一段时间,低音区的音符,我不认识,孩子也不认识,而老师,也没教过。但老师突然从一本我们常用的教材,跳跃到铃木的后面的难度大一点的曲子时,我觉得简直是登天之难。因为那里面有低音谱,虽然老师当堂课里示范了,但没强化。到突然要去拉曲子,我和孩子都很可怜。怎么办?人总不会被问题难死。我打电话给老师,讲了我的想法。告诉老师,我希望接下来的课程里,首先能还是把那本基础教材教完。那样我和孩子就能学会所有的音符,并把音符在一些小乐曲里得到了明显的强化训练。然后再去拉其他难度大的曲子,这样我和孩子就会比较顺畅一点,老师同意了我的建议。也终于在那个时候,没再出现卡壳。
而到后来,还是类似的问题,又出现过一次。因为种种原因,换了老师。开始的时候,可能毕竟没太多磨合和沟通,当老师用我们的教材很随机的教一些内容时,我又犯迷糊了。有点感觉东一榔头西一锤,孩子在练琴时,总会遇见一些很跳跃性的难题,而这种跳跃性,我自己都不知道,也没曾听老师讲过。怎么办?我依旧是又打电话告诉老师,说明自己的现状,和练琴中遇到的问题。我向老师表明,能否有一个明确的循序渐进的基础的做法,我们学琴的目标不在于考级,在于让孩子能真真学会一种音乐的表达。怎么做才不至于让我和孩子,出现这种被卡壳的现象?老师很好,听了我的想法后,帮我们做了教材搭配。并告诉我,接下来,孩子讲会如何去学一些循序渐进的东西。这一沟通,我又心似明镜,放下包袱了。
从这两次我和孩子被卡壳的现象来看,我个人的感受是,遇见问题,要和老师沟通。因为老师带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如何让老师更好更仔细的了解孩子,并因人而异的授课,不至于突然出现跳跃性太大的知识点,卡住了练琴和学琴的乐趣。
其次说说练琴里,家长的问题。家长是带着什么期望让孩子学琴的呢?是孩子提出的要求还是家长的强迫?家长能坚持吗?家长会吼叫孩子练琴吗?家长有没有观察到孩子的一些练琴的特殊状态?
写到这里,我最想说的是,练琴的事,不是考验孩子的坚持程度。而是考验家长的坚持程度。而且特别明显的是,练得准,练得多,练得时间长,进度就快,就越练越顺畅,孩子家长都高兴,就像坐船一帆风顺的感觉。但反之,缺课,请假,偷懒,练得少,就会出现明显的排斥练琴,练不好琴,甚至连最基本的音符都忘记的现象,接踵而来的就是争执,吵架,埋怨,不欢而散。
除开练琴,到底家长,有什么方法,能帮助孩子一臂之力,顺风顺水的更快更好的掌握好老师教授的知识点?或者是孩子容易忘记总是需要举一反三的难点?
学琴的初初一段时间,我还比较容易能跟上。大概就是单跟弦,指法比较简单时,我都还不头晕眼花。可到后来,多根弦,指法频繁变换时,我彻底的晕菜了。因为我看她练琴时,手指瞬间变化莫测时,我一看到晃来晃去的东西,就觉得头晕眼花。我无法不懂装懂,我告诉老师,我学不会指法了。我跟不上了,真的跟不上了。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把我已经跟不上的那些地方,让孩子在课堂上尽量强化吸收,孩子知道,老师知道就行。如果说这个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有一种问题就很简单了。但却不能指望老师在课堂上强化。例如孩子的识谱能力,她不是不认识音符,她单个按顺序都认识,可她一看到密密麻麻的下加线上的音符时,她就迷糊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我就不好意思开口说让老师在课堂上强化了。但课外怎么强化?懒人自有办法。我找了一个识谱唱谱的软件,每天让孩子强化识谱唱谱5-10分钟。一个星期,效果就非常明显。可就这一个小小的识谱软件,都需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方法来和孩子斗志斗勇。
开始训练的时候,软件下面有唱名出来,右边有指法和琴弦的指示,然后音箱里能发出声音。小闺女狡猾得很,我遮挡住唱名的提示,关掉了音箱。可她一看那个指法提示,就知道是拿个音符。知道了她耍花招,妈妈我自有新办法。我拿书挡住弦和指法的提示,再用小纸片遮挡住唱名的提示,就只剩余一个小块里,不停的冒出来的音符,而且不按顺序,让她自己唱。她无可奈何,只好唱。后来我又发现,她高音部分的音符都没问题,低音部分的认识有难度。我告诉她,要节约时间,只认低音部分的即可。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还在继续坚持。直到她认识得畅通无阻为止。
即使是识谱了,指法也好了,但只要继续学习,就会继续遇见新的问题。上周孩子很配合,加大力度练琴。偶们自以为练得滚瓜烂熟了,一到老师家里,我赶紧对老师说:“孩子这周练琴,很用功。就是不知道拉得好不好。”老师说首先肯用功就好啊。我和老师这么做,是为了鼓励孩子,让她高兴点。但随着老师在课堂上一检查,果不其然,偶们练琴是练得用功了,但因为不懂乐理,曲子里的声调降调不对。孩子把要拉升调的音符,都拉成还原的音符了,音符虽一样,但指法不一样。我敢打赌,我真不知道那个特殊的符号如何看,而孩子,则更不知道。既然是做了一周的无用功,但也明白一个道理。不懂就问啊。赶紧问了老师,老师说只要是升的符号,那个音符在整首曲子里,就都要拉升的音符。除非是临时标明成还原的等等一些乐理知识。以此类推还教了我一些其他的乐理。我向老师保证说,虽然我看不懂她的指法了,但我会在她练琴之前,不厌其烦的提醒她,请用谱子里明确要求的升降调符号去拉。因为她知道指法,只是会容易忘记和混淆,或者对乐理不太了解而已。需要人的提醒和告诫。
最后再说到孩子,和其他所有学科迥然不同的是,我觉得,学小提琴,非常非常能考验一个孩子的能力,确切的说,更能体现孩子的种种性格特点和诸多方面。从身体上来说,例如体力,身体的灵敏度,当天的休息状态,体能状态,精神状态,能耐能力如何,如果做家长的想要知道,只要孩子一拉琴,就会把这些状态显露无遗。在从课堂上来说,孩子对音乐或者学习的一种悟性,对老师授课的理解能力,和老师的沟通能力,对老师练琴的观察能力,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回答老师问题的反应能力,性格是否落落大方的体现等等,一节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反应。简单的说,学习小提琴,就是一面镜子,能让在一旁的家长,做一个旁观者,观察得更仔细。
我们学习小提琴的课时,一般都在60分钟左右。和钢琴很不同的是,小提琴要从头到尾站着拉。而且是有姿势规定的。先不说要架在脖子上的琴,两只脚基本要用规定的45度方向错开站。背要直,运功对手势,胳膊,胳膊肘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体力如何?这也是一个体现。说到悟性,观察能力,注意力这些,也都很显而易见。一个孩子对一门事物的学习,也通常是孩子们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的反应。不要轻易以为这一门学不好,那一门可能是孩子很容易学好的。有这样的个例,但我却认为,音乐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一门乐器的学习,更多的时候,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学习和体现。孩子在当堂课上的内容,能否当堂消化?老师当堂提出的考核问题或者引导开发的新问题?孩子能否准确回答?孩子回答问题的表现能力,词语的组织能力,逻辑关系等等,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说几个我特别难忘的例子。
在去年的学琴中,去到教室时,发现老师把椅子换了个方向,和平时的方向是相反的。在回课时,她明明练习得很好很熟悉的曲子,在那天,非常奇怪,从一开始到后来,整整45分钟时间里,她一遍也拉不好,拉不对。很少生气的老师,那天非常非常生气,大吼了她一声。坐在一旁的我,也觉得纳闷,百思不得其解。说她没睡好?那天她是睡了午觉起来的。怎么回事呢?我怕再拉不好,老师更加生气,就在想是不是因为换了个方向孩子不适应,或者是孩子刚睡醒,状态还没恢复好。于是走到孩子身边,把她的谱架换回到平时的方向,并告诉她,你在家都拉得很棒啊。不要紧张,好好拉就行了。结果,就这么一个动作,她开始拉曲子,很好,很流畅,和在家里拉得一模一样的好。老师终于不生气了,也很奇怪的问她:“你怎么一下子又拉得很好了呢?”再后来,类似的案例,在家里也发生过一两次。就是她原本平时都认识得很熟悉的音符,突然她几乎都认错。开始我还有点冤枉她,觉得她敷衍。但有过两到三次的经验后我发现,拉小提琴是一个精准的动作和大脑的反应。如果一个孩子,体力不支,睡眠不佳,甚至心情不好,整个拉琴的反应,都不会好。睡眠好,精神好,心情好,这三好的情况下,拉初的琴声,一定好。
再说到悟性,因为没有机会观察和对比别的孩子。但自己观察课堂上自己孩子的表现,也能发现很多现象。例如孩子在小提琴的课堂上,无论老师讲的什么新知识点,她都能当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甚至无论老师问什么样的问题,她总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得很好。所以老师不停的告诉她,人不但要聪明,更要聪明加上勤奋。说她已经很聪明了,如果再加上勤奋练琴,就会很棒。她嘴巴会说,表达能力超强,表现欲望也强。可我也发现,她还会打野,时不时注意力不集中。原来是喜欢望一望对面的屋顶,现在换了个房间,她喜欢望一望窗外的树尖尖。当老师和她说话时,她眼神偶尔会望到外面去。后来我告诉她,以后要看窗外,就等中途休息时,好好的望。但当老师讲课时,就要学会用眼睛望着老师,表示尊重。有时候我也在想,她在学校会是用什么样的情形在学习呢?是不是也能当堂消化内容?是不是也是这么爱表现?是不是也会这样精准的回答问题?又或者,也爱时不时望一下窗外?
写了这么多关于小提琴的事情,我特别想说,一点儿都不后悔选择了小提琴,因为它让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琴的事情。我告诉孩子,如果她能坚持拉好琴,就没什么别的事情坚持不了的。如果说绘画和看书源于她自身心底的热爱,但练琴的枯燥,却是她意外之中的事。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总是容易点,但要坚持做自己并不是源于内心最喜欢的事,而且是枯燥的练琴的事,却不会那么容易。要么不选择,选择了,就不要轻易放弃。
养孩子教孩子都是为了什么?
答案:===》为了彼此的快乐。
这个问题老生常谈,这个回答天经地义。想写这个话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发现,有些时候,我的一些做法,不合常规,不合常理,可我又觉得,它那么的合适我,而我又那么安然自得还觉得天经地义和与生俱来。
我比较典型的晚婚晚育。可能原因是因为我属于心智晚熟的类型。我是在觉得万事俱备,只欠孩子的时候,她出生了。所以对于她的到来,我是充满欣喜,好奇和未知。但没有抱怨和害怕。没仔细去想过为什么要孩子的问题,只觉得那是人生必经的一个旅程和一个体验,当时还绝没想到,在大人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孩子能反向带给家长们更多东西。
但令我吃惊的发现,是在我刚结婚的那一年。是我同事也同时是我好朋友的孩子出生了,她产假结束后来上班时,告诉我,现在的她,因为孩子的到来,浑身充满了动力,她要为孩子,更加好好努力。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有了孩子,会有那么大的动力么?等到过了一年,我自己的孩子出生时,我却发现,我真的没有同事那么大的心理改变。我没有担忧,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因为孩子带来的心理动力的改变,我只想孩子平安,自己早点恢复身材和身体,好早日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做妈妈之前我是如何的,做妈妈之后,我还是如何的。我觉得除了家里多了一个可爱的小人儿,除了我更累了点外,貌似她还是她,我还是我,她并不是我心里的原动力。做妈妈前,我喜欢独自一人出远门旅游。做妈妈后,我还是依旧喜欢独自一人出远门旅游。在她两岁时,我远赴欧洲半个月,无忧无虑的玩耍。在她4岁时,我又一人独自去新疆长达八天。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有一个好妈妈,能让我彻底的放心孩子能受到很好的照顾。我出门的原则时,除开落地和返回时的报平安电话。其他时间,无事不打电话。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甚至先生出差,我也秉持此原则,无事不联系他。联系必然是有事情要找他。朋友们知道我的这种做法,都很奇怪和吃惊,可我却觉得,我天性如此。在我的世界里,我永远都有我自己。对我来说,亲人也只是彼此交集,而不是彼此拥有。
但又很奇怪的是,我也爱孩子,爱家人。我只是喜欢,在某个时刻,选择离开早已经习惯的温馨的家,和一群陌生的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看生活里的另一种滋味。有好几次,我甚至乐不思蜀,出门玩久了,觉得家门口是那么陌生。但很快,我又重新投入家庭生活里,过循规蹈矩的日子。
我很爱孩子,也愿意为孩子投入精力和时间还有经济,但奇怪的是,我却很少去幻想孩子日后的回报。因为只要想到这一点,我就会想起我自己,我也是身为人子,我也要用努力回报自己的双亲。所以很多时候,如果真说动力,可能我的父母,更是我内心的驱动力。我总想做什么做得好点,从而得到他们的肯定,让他们觉得,俺这个闺女,值得养。然后我便又想到,如果我做得好,那么我的孩子,也肯定会效仿我,不会很差。总之,我绕来绕去都发现,即使是为孩子做点什么,弄到最后,我觉得都是为了我自己。我想努力教育好她,这样她就能自己管理好自己,我就可以不用再费心了。当初想让她学会看书,目的就是她如果自己会看了,就不会老麻烦我了。现在想教会她英文,目的是,如果她在三年级前能学会了,我就不用送她去培优而在外面傻傻的等待了。如果她能学会拉小提琴,以后她就不会那么寂寞和想家,我就会放心了…… 。无论我做什么,我都能找出一个属于我的目的的理由。这么一说,貌似我是自我型和自私型的,其实我想明白了,实质上,我就是一个懒惰型的,总想着一劳永逸的家伙。
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
答案:===》妈妈说:每个人都有一条生路,总饿不死。
有时候我很佩服母亲。她文化不高。但却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品质。她甚至都没去过太多地方,却知道很多出人意料的道理。
侄子这几天跟随爷爷出门旅游去了,开始的时候嫂子坚决不同意,说高中了,时间要抓紧。母亲打电话过去说服,说男孩子,长大了,成绩好是很重要。但万一成绩不好,而他又只有那点天份,何必非要他那么辛苦呢。男孩子多出门,见下世面,以后更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又不能个个都读书很好,但人人都有一条生路,不会做这,就会做那,只要勤奋,总饿不死。听着母亲淡然的讲这些,我突然知道,什么叫淡然。
从前我们读书的时候,母亲从不管我们的学习成绩,只管吃饱,穿暖,有书读,再就是要会做事,以及一定会教我们做人的基本品德,例如诚实,勤劳,正直等等。但几个孩子,并没让母亲失望。虽然兄弟姐妹各自工作不同,但起码都是在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她在回忆她所有的辛苦操劳时,觉得一切都值得。而我,也就这样,总能从父母的身上,学会些什么。把最坏的都想到过,剩余的,就坏不到哪里去。
20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