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幸福与教育》

(2010-07-07 17:47:20)
标签:

幸福与教育

《蓝精灵》

教龄

飞吻

老奶奶

分类: 妈妈的随笔

同样是我在搜索“教育的目的”这样的关键词时,发现的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的内尔.诺丁斯,在这之前,我没听说过她。看过书里的介绍,说她是教育哲学家,有超过50年的教龄。我纳闷的是我自己:在合计两天的时间里,以期盼的心情,连续读完了这本概念很多,理论不少,提出问题,但没解决问题的书。尽管如此,我却还是给这本书一个飞吻,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至少让我知道,提出关于教育的目的的疑问的,甚至完全相同疑问的,原来不只我一个,包括这位年龄已经81岁的老奶奶。我不是哲学角,也不是教育家,我只是一个六岁女孩的妈妈。我买这些书来读,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知道,我该如何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仅此而已。

 

书很朴素,比较典型的学术型的文笔,可能加上译者的加工,所以读起来,并不那么趣味。不过这不妨碍我从中获得的收获。先来说一个和它有关的题外话吧。下午我正在抓紧时间看这本书,想快点看完。女儿在一旁看她的《蓝精灵》,见我看的这本书,就拿过去翻翻。“妈妈,你看《幸福与教育》,就是想知道,如何幸福的教育我吧?不要因为教育我而烦烦躁躁,不快乐和生气,对吧?”我噗哧一下笑了,被她逗乐了。她解释的,还真有道理。虽然和书本的主题有点不同,但也有些关系,至少她有自己的见解。书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和幸福中去学习?以及又如何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幸福。

 

提出自己的问题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或者说是阐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第一编说的是【幸福作为生活和教育的目的】;第二编说的是【私人生活领域中的教育】;第三编说的是【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教育】。

第一编辑里主要是讲述了一些概念,例如【幸福】,【苦难与不幸】,【需要与需求】,以及【教育的目的】。第二编里讲的是如何在几个方面进行伴随教育或者暴露教育,包括【持家】,【住所与自然】,【为人父母】,【品德和精神】,以及【人际关系的发展】。而最后一编里,则主要阐述了教育中,应该如何【为工作而准备】,【社会,民主与服务】以及【学校和教师里的幸福】。可能看这些标题很头大,似乎都是概念以及无止境的论述。但若读到作者提出的问题,那种有人知晓自己的内心,就如遇上知音一样的感觉,会让你将这本也许看似枯燥的书,兴趣盎然的给读下去。

 

摘录点我觉得不错的文字。来做一下证实。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执著地坚守着一个隐形的教育哲学------‘人的幸福与成功源自与他早期所受的磨难(即学习)’。这就致使幸福这个教育目的长期处于为人所淡忘,所搁置的窘境。

 

“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

 

“问问自己是什么给了人以幸福,而非试图给幸福下定义。”

 

“50多年的教学工作和做母亲的经历也让我注意到:孩子(也有成人)在他们幸福时学习的效果特别好。......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的学习感到快乐的学生更善于为困难的事情赋予意义,从而攻克难关,获得满足感。”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选择一些与我们的目的有明显冲突的手段,从而致使我们目的的实现受挫呢?例如我们教诗歌是为了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人终生智慧和快乐的源泉,为什么我们却不断用分析和对技术术语的强调让他们感到厌烦呢?我们劝导孩子们去尽其所能,为什么却在他们的努力没有获得其他同学那样好的成就时就给他们打很低的分数呢?”

 

“但是,我们主张:真真的幸福需要有分享不幸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所有孩子学习代数,却几乎不教给他们一点点有关何为持家的知识呢?”

 

 

...... ,这些还是仅仅摘录于序言里的一些,正文中更多让我引起共鸣的文字,就不一一摘录上来了。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

 

1. 引人共鸣,作者提出的很多问题,正是我内心的困惑。当我还在犹豫我自己是否过份古怪和稀奇的想法时,这本书验证了我是一个正常人,原来我产生这些想法,也都正常。这个很重要。

 

2.虽然一直人们说欧美教育如何更好,包括我也在内,他们的确暂时很领先,但从作者的描述看来,在教育上存在的通病,中美都一样。不过深浅不一,有人在进步,有人在止步不前,这个可是大不一样。

 

3.作者提出了暴露教育以及伴随教育这样的概念,暴露教育是指如果学校能够把一些课程让孩子们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和学习的方式,可惜这个只有在大学中才有选修课。其他学习阶段可不会有。而伴随教育,则对我有用,让我知道,我们做家长的,无法改变目前国家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课外的时间里,和家人更好的一起,学会更多生活和生存必备的技能。

 

4.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对教育的需求。国家和学校,很难因人而异,但家庭里可以做到。作者在书里更多的是呼吁国家和专家如何要注重教学改革,这本书,更确切的说,可能是写给政府和学者们看的,但其实做家长的看了后,就会明白,如何去自己做到学校里无法给到孩子们的另外一部分非常非常重要的教育。作者呼吁学校里注重科学知识以外的教育,但我知道,这个很难。大船要掉头和换方向,可比一个家庭要艰难得多。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赞同,学校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孩子学会幸福生活的方式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考大学。因为大学毕业出来后,终究还是要工作的。就算读到博士后,也终究是要出来工作的。如何让人们学会幸福着自己的幸福,享受着自己的工作并能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这一个,我和作者的想法相同。

 

5.该书让我梳理了自己的思想。让我知道如何从哪些方面着手,给孩子更多更好的伴随教育。而不是先前的只是脑海布满疑问,却不知道如何着手的窘境。大的方面,是从两个地方着手。一个是以家为中心;一个是以公共生活领域为中心。然后再按照里面的具体涉及到的领域,争取在日常生活里,给孩子以更多更好的引导。毕业,不只是大学阶段。而是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和举止的得当,至少我这么认为的。徒然大学毕业,踏出校门却百事不知,是我见得很多的悲哀之事。父母徒然的付出很多钱财,却无法收获与之相匹配的果实。这不是哪一代人的错。

 

让孩子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会生活。而生活,最美的生活,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了,而绝不是大学毕业之后。

 

PS : 前天偶然去了一下新华书店,上去快速的浏览了一下。发现小学一到六年级那边,几乎被奥数,作文和阅读培训,以及部分英语培优和习题书籍给布满。说实在话,作为一个成年人,走在其中,突然都觉得压得喘不过气来。不敢想象,让一个孩子,整日沉浸在这样的题海之中的滋味。然后又去了另外一层楼,反倒是学前阶段的幼儿书籍里,有很多不错的趣味性的书籍。然后这些幼儿书籍的那边,也有不少童话故事。走到这一层楼里,我就觉得轻松很多,如果能让孩子沉浸在书海的喜悦之中,能让他们自发而快乐的去学习和积累知识,也许是所有家长的心愿。

 

COCO 妈妈

2010.07.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