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府内宅门内,其屏门有一幅寓意深刻的图画,画中描绘了一只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贪”。虽形似麒麟,但其本质却与麒麟有着天壤之别。贪则是贪婪之兽,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上贪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了“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赖以漂洋过海的宝贝,应有尽有。但它并不满足,仍目不转睛地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
衍圣公将此图制作在宅门附近,这里又是从内宅外出的必经之路,可以提醒衍圣公及其他的孔氏裔孙不要贪得无厌。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符合道义,如果追求物欲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祸及其身。
作为曾经生活在曲阜多年的我,当第一次踏入这座古老而深邃的千年宅院时,被这幅依然色彩艳丽的图画所深深折服,尤其当听到身边的友人谈及这幅“戒贪图”的寓意时,更令我对衍圣公府独有的家教与家风感到佩服。
生活在当今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为身边的房权、财产以及事业等等,所顾及,而往往所得到的结果却不尽人意,究竟是什么占据了人类本该“纯净的心灵”,又是什么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夺。
纵观现如今的社会,物资利益大大的取代了精神利益,从而是人类变得不懂得知足的现象。反过来试想一下,当年的老子、庄子、孔子等一批思想家、教育家,他们过的的生活只不过是一座小小的茅草屋便成为了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谓真的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在这里需要指正的是,我们现如今的生活,早已不再是驱赶着马车、牛羊车去周游列国,战争纷飞的年代,而慢慢的趋向于一种和平与安康的享乐生活。虽然物质利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阶梯时,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贫苦生活的来源是有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所谓的“得之所失,失之所得”必然有它的内涵寓意。
所以,我认为生活在如今的社会中首先要学会:知足,然后是学会:放得下,最后学会:淡然处事,一个人活在世间,短短的不过几十年,除去日常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以外,还能剩下多少?如果那些剩下的时间在用在去处理这些繁琐而又无聊的事情上,岂不是人之悲哀。正所谓有句古话“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地把现如今该做的事做好,至于无法完成的就交付于时间,让时间去评说一切,去融化一切。
这可能可是我对这幅“戒贪图”独有的理解吧!
http://s5/mw690/001JR5Zzty6GsGQeMde8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