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转借作品 |
一、嶓冢之山
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钅句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嶓冢之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则在陇南境内,上产大熊猫。
二、泰冒之山
西次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 又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太平御览》卷43地部八。白于山:洛水出上郡周 阴泰昌山,过华阳入渭即漆沮水。泰冒之山或即泰昌山。
又今陇东崇信县西有唐冒山,泰和唐一音之转,泰冒或为唐冒山。按山与数历山的距离,当为此唐冒山。
三、数历山
(泰冒山)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母。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此山在今小陇山 ,按《水经注》有数历山,楚水出此山,又叫长蛇水、鱼龙水,今叫通关河,在陕甘之间。杜甫诗《发秦州》“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之鱼龙指此水。通关河发源于甘肃天水市张川县秦家源和墩台梁,经马鹿而称马鹿河,下流从凤阁岭北入渭。
笔者按:从数历山至于鸟危山皆是小陇山脉诸山。先言东面之山,次言西面之山,记述方位自东北至西南。
四、高山
(数历山)又西百五十里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馨石、青碧。
高山即桃木山(海拔2535米),在今平凉市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东北境内。上有大小二湫水(潭水),古名朝那湫,今名老龙潭,在渭河流域,但当地传说为泾河之源头,相传峡谷中的斩龙台是斩泾河老龙的地方。该地“神灵所栖”,按照范三畏教授的考察,原是高媒之地,早在秦汉,就是受祭司的地方。泾水应为今芮河,源于陇山东流经华亭崇信二县在经川西入经河。《寰宇记》卷32。关西道。陇州。茾源县。芮水出小陇山,其川名 内。高山盖高媒之山的省称。
五、女床山
(高山)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此山应在天水市东。石涅即煤古人认为是画眉石,陇山多煤,如陇东华亭县产之,无烟煤。《关中水道记》卷芮水:陇山在女床山西。
六、龙首山
(女床山)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阳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陕西境内有龙首山,非此山。陕西龙首山在渭河边,汉萧何“斩龙首山而营之(未央宫),山长十余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汉书》中有“朝龙首”一诗,所指似陕西境内山。此龙首山当在清水县境内。苕水,清代邑人注《山海经》者毕元认为苕(若)水即芮水。另,今华亭人姚学礼考察过华亭县五台山后认为,五台山古称龙首山,黄帝称为吴山,南麓首建武畴,周代称吴岳,秦灵公建上畴祭黄帝。《禹贡》导山千及岐,山千即是吴岳,《史记◎封禅书》中列其为华(山)西七大名山之一。
七、鹿台山
(龙首山)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牜乍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自叫也,见则有兵。
鹿台山为张川墩台山 。马鹿河源地,“鹿”者,马鹿。台者,墩台。方位上应为西南。
八、鸟危山
鹿台山西南二百里,当即天水市清水县境内,赤水当为祗水,现名牛头河,又名清水河。从“其中多女床”看,女床是一种实物,女床之山名当源于此。
九、泾谷山
西次四经,自第一山阴山至第九山申首之山,为陕北境内诸山,《水经注》对之多有记载,从方位和水道而言多是黄河大拐湾鄂尔多斯高原周围诸山,是直接写黄河支流山脉的。泾谷之山不见于后世记载。《水经注》有泾谷,在渭水之南的麦积区甘泉镇境内,唐时名叫天河,今名永川河。杜甫诗“天畔萦水府”之“天畔”,即指天河河畔。从文气上看,此非甘泉泾谷。而应在陇山山脉。
十、刚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多КM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光鬼>,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今陇山山脉一山,陇山主峰为六盘山,在宁夏固原县境内。这里在地质上属旋扭构造带,极象一巨人从六盘山抓住用力自西向东拧了一下,其北支脉绵延到宁夏东北,东延至陕西境内的东西走向诸山,东南延至桃木山和小陇山连接,西南而下,为通渭县和秦安县交界的四大神仙梁,延续到渭河和葫芦河边,西北方向连接华家岭,延续到兰州市境内的黄河岸边。
六盘山又称米缸山,盖古代之刚山的转称。《水经注.渭水》:“有一条水从阿阳南流到梓潼、汉寿,注入一个大山洞,山洞暗通冈山,郭景纯有这种说法。冈山洞小,本来就容不了多少水,于是就汇成了一片汪洋大泽,流出去与汉水汇合。”据此,冈山在汉水以北,应在阿阳境内,阿阳古县名,因在阿山之阳,故称阿阳,在今张川县,梓潼、汉寿在四川省,从地理上看,从天水到川北绝无直下的河流,是相传从六盘山到川北有地下潜流存在?“山洞暗通冈山”,是冈山即张川北面的陇山了。
十一、刚山之尾
(冈山)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即刚山西的华家岭(海拔2457米)、《水经注》中称祖厉南山。蛮蛮,《说文》“偏或作
刚山之尾,直解即刚山的尾(音YI)巴,华家岭东北有地名“义冈川”,义和尾(方言音“义”),同音而通,义冈就是冈义(尾),古今语序不同,可佐证。
十二、英鞮山
(冈山之尾)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十三、中曲山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马交,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杯木,食之多力。
按此经到英鞮山已达黄河,已无可述之山,以下为乱简,山的道里已经不能顺延来求。中曲山,和下文邽山相接疑在陇右。
十四、邽山
(中曲之山)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十五、鸟鼠同穴之山
(
鸟鼠同穴山,省称鸟鼠山,在甘肃渭源县西南7.5公里,东西走向,渭河源地。鸟鼠同穴者,是当地土百灵鸟(俗名渐渐高)和小黄鼠同处一穴。“鸟鼠幽居”为渭源八景之一。《水经注◎漾水》曰:张华《博物志》说
十六、崦嵫之山
(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楮,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崦嵫山属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在陇南市成县东北,为兑山;一说在天水西南;一说在西和县以北;一说在河西山丹县,是大黄山。在河西之说按经文明显有误。陇南市成县东北说,也非确。本此说者本《十道记》:味谷在秦州西南,亦谓之兑山。亦曰崦嵫山。成县味谷地在栗亭,据清嘉庆《徽县志》“味谷朝霞”为徽县八景之一。栗亭周遭众山环抱,栗亭以兑山为西屏,本地产有铜点的青色石和栗亭玉(栗玉石),历史上是制作砚台的好石料。
在天水西南之说,笔者未见确凿说法。按西汉水在礼县境内有燕子河汇入,燕子河在《水经注◎漾水》中称夷水。“夷”和“崦'一音之转,"燕子”和“崦嵫”音同。燕子河得名于崦嵫山名。燕子河发源于漳县和礼县交界的大黑山,有几个高山,其中北面的一个叫北海梁(海拔3058米),疑即崦嵫之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应为东南。
据《太平御览》引《淮南子》说:日入崦嵫山,经细柳,入虞渊之地;崦嵫落尝山,细柳西方之野。今本《淮南子◎冥览》:日入落棠。有人认为落棠(尝),为崦嵫山别称。但落棠地名不可考。但崦嵫山是日入之山,是非常重要的太阳运行观测地点,其地理位置也应当很特别。查地图,北海梁处在北纬34度23分,和嶓冢山
在古代,此山西去道路阻隔,所以半传说半历史的人物大禹治水,也只到过渭河流域和西汉水流域,绕开了两流域西南大片山川。北海梁北出山丹河、榜沙河分别在武山县山丹乡、鸳鸯镇入渭河,并且榜沙河流域出产蛇纹岩(俗名鸳鸯玉),是制作夜光杯等上好玉器的好预料,该地至今有生产厂家。“其阴多玉”概指鸳鸯玉。苕水是山丹河或榜沙河,“北海梁”之北海,大约就是武山境内山丹鸳鸯两乡镇所在的水泽地了,“西流注于海”应为北流。
“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处在今小陇山中的麦积区党川、利桥两乡的农民祭神依然选用白毛公鸡,不用杂色的公鸡。这和山海经的记载相呼应,可见,古风尚存!
——转自《开 笔 启
蒙》博客http://73116118.blog.163.com/blog/static/50852873200810211331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