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國有中國夢; 香港也有香港夢 : 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矽谷

(2017-11-13 16:00:17)

作者:陳勤業教授工程院士

工程界社促會資訊科技部主席

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後導師

蒙特瑞灣加州州立大學創新及經濟發展學院 顧問

國際博士後協會(www.IPostdocA.org) 創會會長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後課題専家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http://s15/mw690/001JQW8yzy7fM6DJGSq9e&690香港也有香港夢 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矽谷" TITLE="中國有中國夢; 香港也有香港夢 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矽谷" />

圖1  大灣區

資料來源:深晚一兵(2017)

 

筆者於2016年8月帶了一批位居行業翹楚之博士到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出席博士後論壇。當時主持論壇的史丹福大學教授自豪地說,矽谷是全球唯一的, 也是不可以複製的, 這是因為矽谷的獨特性有三方面 : 1) 矽谷有全球大學排名第二的史丹福大學,吸引全球頂尖創新科技人材到史丹福大學做研究; 2) 大量風險資本(Venture Capital)在矽谷尋找投資項目, 特別垂青史丹福大學學生的科研項目; 3) 矽谷的創業文化衍生大量初創企業(Start-up companies), 而當中一大部份初創企業是史丹福大學學生科研項目,被風險資本看中而投入, 其後更發展成為全球科技巨人, 如HP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和Yahoo雅虎等等。

 

2017年8月筆者再帶另一批精英博士到史丹福大學出席博士後論壇交流時, 史丹福大學教授已轉了口風,透露他的研究結果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內初創企業預計將於五年後(即2022年)超越三藩市灣區,成為全球最多初創企業的一個灣區。奇怪的是,教授只提及“量”,但沒有提及“質”, 似乎在表示“質”不一定能超越三藩市大灣區, 這番表態給筆者提了個醒:這不剛好説明,香港正在獲得成為“新矽谷”(或稱“新硅谷”)的一個最佳機遇嗎?香港如果能夠順利發展成爲“新矽谷”,將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香港所長,幫助提早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史丹福大學教授這個研究結果,主要建立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這是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3月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確立。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推動中國內地與港澳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加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等九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群,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大洛杉磯地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個大灣區。2015年,灣區城市群的GDP總量達1.3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20,255美元。

 

2017年4月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和印發了《2017年國家級新區體制機制創新工作要點》,其中包括了廣州南沙新區的工作重點為深化探索粵港澳合作。2017年4月1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兼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率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要官員的考察團,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進行實地考察,期間會見了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兼省長馬興瑞等廣東省領導,重申重視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2017年7月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出,香港將按十三五規劃,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金融、航運和貿易服務,而大灣區亦將有助香港經濟多元發展,特別是在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方面。


為令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矽谷”,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17年10月11日在立法會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她自己形容這份施政報告為“敢創新”,亦承認香港需要於創科路上邁步,並以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目標。因此,政府將循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採購和科普教育這8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並投入所需資源。政府定下目標,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5 年的任期內,把本地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目前的 0.73% 倍升至 1.5%。為此政府預留了不少於 100 億元作為為大學研究資金,亦會為企業研發開支提供額外扣稅額。


教育局會提供 30 億元,為修讀大學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而創新及科技局會啟動 5 億元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包括推出“博士專才庫”計劃,以鼓勵本地青年投身研究和產品開發工作。另外,政府亦會投放 7 億元立刻推展數個發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的項目。


為了加快進度,特首會親自領導一個跨部門“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審核及督導創新及科技措施和智慧城市項目,同時改組“經濟發展委員會”和“策略發展委員會”並成立“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為政府在創科發展出謀獻策,維持香港的全球競爭力和加強與國家發展的銜接。至於早前傳出的“中央政策組”改組,特首指會改成“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並將效率促進組歸入創新及科技局,加強部門協作,和協助部門善用科技。


香港人一般以為要發展經濟,發展產業,一定需要大量投資同基建。但如果你到過“矽谷”便知道,那裏的基建設施十分差,也差不多沒有公共交通,在較為偏遠的地方,可能連手機訊號都沒有!而上網則又昂貴又不方便,方圓幾十公里都難以找到一棟高過五層的建築物,加州州政府長年赤字,對這個情況也是愛莫能助。


“矽谷”之所以成為科技公司的集中地,純粹是一場意外。


數十年前,沒有人預料到電腦和電子科技可以有今天的規模和發展。在那個時代追求財富的人,往往會到紐約炒股票,做銀行家,做律師。“矽谷”的高科技文化,是從經年累月之中,經歷多種巧合而沉澱累積得來。科技的“創新”,是通過技術和文化傳承,漸次醞釀,而非“一步到位”。以此來説,政府的在基建方面的高投入,毫無疑問能夠造就優良“硬件”設施,但是“矽谷”的故事也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文化、技術、人才這些“軟件”才是成功的關鍵,這些並非單純以金錢投入便可輕易獲得的元素,是香港作為“新矽谷”之優勢條件,也是在高投入以後,能夠順理成章地得到高產出的保證。


再者,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過去十多年飛快的科技發展,成就了“矽谷”的人才、公司和技術升值百倍。成功背後,是建立在之前數十年的基礎上。反之,如果看到熱潮高峰,才急不及待追趕,便很有可能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如果問“矽谷”有何特別之處,大概可以感受到它和美國東岸的“國際金融大都會”式城市相比,有截然不同的氛圍。加州除了洛杉磯(Los Angeles)以外,人口密度較低。這裏明媚的加州陽光照耀、太平洋海風吹拂,與東岸大城市的生活壓迫感,構成了兩個全然不同的世界。“矽谷”人少有急功近利,不忙於逐利主義,也不會時時刻刻地受制於條條框框的枷鎖,而是更多的追求「無謂」的理想和夢想。而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夢想”是最爲重要的。研發一款新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所依靠的便是這種想象力。有夢想,才能面對失敗而永不放棄。否則,要是急功近利,便必定會選擇走捷徑,或通過財技處理困難、或為其他短期利益犧牲長遠發展。正正係因為太多人選擇即時回報,所以能一直堅持理想的人,就顯得鳳毛麟角。物以罕為貴,這些少數成功的追夢者,最終成爲了最大的贏家。


我們能理解,並非每個追夢者都會名利雙收。但是如果一個地方有鼓勵具備良好教育的年青人去追夢的文化,以至鼓勵已略有所成之社會精英堅持夢想的氛圍,那麼追夢者便不再是孤身上路,而是在強大的文化內涵下,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力量,在社會給予的自由空間之中,相向而行,闖出一片新天地。“矽谷”今天之成就,除了因為歷史的偶然,更得益於當地文化的浪漫色彩,而最重要的,是它的成長過程,給了大灣區很好的啓發。


就此筆者認為香港成為”新矽谷”,是香港在新世紀不斷發展成長之飛躍一步。香港本身的特有條件和百年來匯聚東西方文化之深厚內涵,令“新矽谷”在香港具有蓄勢待發之天然優勢,在協同規劃下邁開大步,而相關發展的成果也是指日可待。 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已萬事俱備, 只欠中國的“史丹福大學”, 筆者相信通過香港追夢者的不懈努力,香港的大學定能整合出一所中國的“史丹福大學”,吸引全球頂尖人材來中國和香港“新矽谷”,進行創新科技研究項目,帶來更多的風險資本投資,也從而衍生更大量的初創企業,最後發展成爲屬於我們中國的全球科技巨人,這不僅是我們的中國夢,也同時是香港的香港夢,就讓我們身體力行,率先做一個追夢者吧。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http://hk.hkcd.com/content/2017-10/25/content_3688667.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