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叶匡政 编辑:李国虎
说到敦煌,多数人关心的是莫高窟壁画,对那里曾藏有的大量经卷,似乎并不在意。
藏经洞中发现的经卷和文书,有5万多件,年代从十六国直到北宋,有佛典、道典、儒学、史学、文学等各种典籍。
让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很多中国学者把敦煌学看作是和徽学一样的地方学,这是对敦煌学最大的误解。其实敦煌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国际性学术,是世界性的。因敦煌文物保存在英、法、俄、日等多个国家,使得很多国家都建立了稳定的敦煌学研究机构,有可传承的研究人员。
这使敦煌学的治学方法一直保持着兼收并蓄、融会中西的方式。敦煌学涉及宗教、历史、地理、民族等多学科知识,所以研究敦煌的学者也多是跨学界的。
如今有一句流布甚广的话,叫“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大概代表了国际学界对敦煌学的认知。日本对敦煌学的研究,虽说和中国同时起步,但由于日本学者有资金资助,更易前往欧美收集敦煌资料,与欧美学者比起来汉学水平要高得多,所以成绩斐然。
日本的成就是将敦煌学,从经史子集及文学研究,扩大到了对整个社会历史的研究,在法制史、宗教史、经济史、民族史等均有不俗的研究成果。至今为止,这些研究领域还没有哪个国家的研究深度可与日本相比?此外,日本也诞生了很多集大成的研究著作。如9卷的《讲座敦煌》和6卷的《西域文化研究》,是敦煌学研究的两座高峰。整个20世纪,日本在敦煌学领域一直是执牛耳者。
与学术研究相比,日本在民众中对敦煌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说过一句话:“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也是很多日本民众对敦煌的认知。很多中国人可能无法理解,日本为何如此看重敦煌和敦煌学?在我看来,可能有几个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寻源。
我们知道,日本在公元七世纪发生的大化改新,是一场中国化运动,当时的改革蓝本即是唐朝文化,此后一千多年间在日本有一种普遍的中国文化崇拜心理。敦煌在唐朝和五代时期是西域重镇,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宋、元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敦煌渐趋荒凉,但却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文献和文物,对日本作寻根式的历史文化研究来说,这是一块绝佳的历史现场。
日本对敦煌学的研究,研究的不仅是敦煌,而是对自己文化源头的追溯与研究。
此外,敦煌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这里融合了东西方各地区、民族、宗教的文明。可以说,敦煌对文化的这种开放与融合的态度,与日本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的文化态度是不谋而合的。
日本研究敦煌文化还有一个目的,是期望从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和文明方式中获得启示。这也是日本一直对敦煌学保持着旺盛的研究激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日本看重敦煌,也和早年对中亚的政治和军事梦想有关。这从日本佛教宗派西本愿寺的精神领袖大谷光瑞,从1902年开始曾历时12年,组织对中亚的数次探险就能看出来。大谷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的探险队虽以追寻佛教遗迹、收集佛教经典为主要目的,但也有对中亚进行地理和人文了解的政治目的。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说过:“我们日本人所以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激动不已,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从日本对敦煌学的研究史,能看出日本人对文化的开放、包容和保护,这种文化态度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在我看来,敦煌学形成今天的国际局面,或许是历史的一种机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同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的石破天惊,如果没有王圆箓的发现,敦煌学能否存在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在敦煌学的研究和普及过程中,理当对王圆箓的历史作用和功过作出重新评价。
敦煌学今天给予人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当年敦煌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作为敦煌文化的传承者与研究者,理当继承这种开放与包容的胸怀,正视敦煌及敦煌学的历史和现实,在此基础上让敦煌学有着更宽广和开放的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