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报称亚洲能源公司开始投资开发美国油气资源
编辑:王维
收录:【日本第一】(blog.sina.com.cn/japan001)
新华社信息北京11月14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11月13日刊登题为《老资产,新投入》的文章,摘编如下:
亚洲能源公司正不动声色地扩张自己在美国的业务,作为其新的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它们主要选择开采年代较久的油气田,其全球战略还包括在风险较高的非洲和中东地区拓展业务。
在过去18个月里,日本和韩国的石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不引人注目的交易,耗费了34亿美元来获得在美国的立足之地。在为自己资源贫乏的国家拓展油气资源的过程中,这些以往在亚洲之外默默无闻的公司将美国视为了稳定的能源和资金来源。
日本大工业财团三井物产美国能源运营主管Harno Kumo说:“过去我们的核心业务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现在我们正在争取做到业务多元化。”
这些外国新来者进入之际,美国许多最大的生产商正在退出老油田。这些生产商大都不愿为延长有些情况下已接近枯竭的老油田的开采年限而继续投入资金。亚洲的新来者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还只是配角,但它们本身位居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公司之列,具备相当的财力。同时这些公司也乐于为它们所认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项目投入资金。
不过,对于亚洲公司在美国投资生产前景如何,交易方和业内专家存在不同意见。美国油气田的收购价格几乎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高,利润率也低于其他地区。而在美国的政治压力搅黄了2005年的一桩交易后,最大的潜在亚洲买家——中国的石油公司——也一直对此非常小心谨慎。
Kumo没有过多谈论三井在美国的前景。一年前,他所在的公司买下了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沿岸一个油气田50%的股份。他只是简单地说,公司不会退缩。
至少另外9家亚洲能源公司也不会,这其中多为日本和韩国公司,既包括韩国国有的韩国石油公司,也包括三井和三菱公司这样的日本财团。达成的交易从收购墨西哥湾浅海相对较小的油田到在一个大型深海石油项目上入股12亿美元。大多数新来者都表示,它们还只是刚刚起步。总部位于东京的财团伊藤忠商事公司才花掉了其准备到2009年前在美国油气田上投入的8.60亿美元的20%。
这些公司主要收购目标是墨西哥湾沿岸的浅海气田,过去五年来多数大型能源公司已经开始撤出这片区域。据美国矿产管理局的资料,那里的油井正在枯竭,2002至2006年间产量下降了44%,虽然天然气日产量仍高达49亿立方英尺。总部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市的咨询机构Ziff能源集团的天然气服务副总裁比尔·格沃德说,这些气田到2015年时仍将保持4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日产量,几乎全部来自尚未钻探的气井。格沃德称,这些公司买的不是以往的产量,而是将来的潜力。
就算是浅海中的新气井,其产量也只是墨西哥湾没有大规模开发的较深水域气井产量的三分之一。但浅海气井是较早来到墨西哥湾地区的日本公司双日株式会社一度所称的“蓝筹区块”的代表,即产量稳定而利润率较低的地方。然后,这些预期收益可以为日本勘探业更加关注的利比亚等发展速度很快但风险较高地区的项目提供资金。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正在帮助私人公司解决在美国投资的大型项目所需的资金,这是其保证持续稳定的油气进口来源的努力之一。比如三井就与政府合作开发墨西哥湾地区一个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气田。作为提供资金的回报,政府可以在能源严重短缺时要求三井从其在世界其他地区更为成熟的油气资产那里输送天然气或石油。
这些举措也是为了帮助弥补日本去年丢掉伊朗和俄罗斯的大规模供应合约后遭受的损失。从那时起,日本政府开始更为积极地支持私人公司,以寻求传统供应商之外的供应。韩国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采取这样的方法。投资银行公司Scotia Waterous驻休斯敦的董事总经理阿德里安·古蒂斯曼说,日本公司有过一些糟糕的经验;虽然有很多勘探项目,但有些被搁置了,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已有的开采量上。Scotia Waterous总部位于加拿大卡尔加里,曾于今年早些时候在墨西哥湾地区两笔涉及日本买家的交易中担任卖方的顾问。
但亚洲人似乎已准备好要扩大过去非常保守的收购规模。在10月份政府部门举行的墨西哥湾探矿权拍卖活动中,4家亚洲公司共投入4620万美元,而在去年一场类似拍卖中只有一家亚洲公司报出了最高44.2万美元的出价。9月份,双日株式会社成为第一家“登陆”的日本公司,该公司斥资8200万美元收购了得克萨斯州的几处技术难度很大的气田。Kumo称三井物产也在寻找陆上勘探机会,而古蒂斯曼表示,其他公司也已“伸出触角”。
双日株式会社的发言人Toshiyuki Yamaguchi说,公司在这一市场前景会很不错。该公司10月份斥资4000万美元收购了墨西哥湾三家油田的股份。
尽管如此,一些业界观察人士仍认为亚洲公司在美国将面临一些限制。过去5年中,油气产量不断下降,而钻井和服务成本却在飙升。虽然墨西哥湾浅海地区仍有丰富的储量,但即便是那些还未出售资产的当地公司也发现费用越来越高,开采不划算。Ziff能源集团的格沃德说,目前该地区成本结构最高,而产量最低,听上去不像过去那么乐观。
定期对钻井平台数进行统计的服务机构贝克休斯公司表示,墨西哥湾浅海正在运作的钻井平台已经从1年前的84个减少到目前的47个。
陆上油气田产量稳定,但生产商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和海上石油生产商一样,这些陆上石油生产商也发现,利润率由于服务成本上升在缩水。像双日株式会社9月份收购的高难度气田被认为是在美国本土实现新的大规模生产的最后希望,这就意味着对新来者而言“黄金地段”已所剩无几。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公司驻休斯敦的美国油气专员斯科特·米切尔说,大部分好地段都租给了较大的美国独立公司,外国公司几乎没有多少竞争优势。
但亚洲公司很少以迅速获得丰厚利润为目标,它们更强调在美业务的战略价值。双日株式会社的Yamaguchi表示,收购是该公司为在全球范围内开采非传统油气储量而采取的行动之一。三井物产的Kumo说,在美拥有业务有助于该公司在能源领域建立联系,进而带来使公司获利高的合作伙伴关系。
如果中国能源公司也加入进来的话,情况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国有能源巨头属于最早在亚洲以外地区进行积极扩张的公司,它们在海外签下了数十亿美元的海外交易,而韩国和日本公司在中国企业进入的地区扩张得相当缓慢。
三井物产或伊藤忠商事公司或许认为美国的政治风险非常小,而在中东和西非地区开展业务则要面对紧张的局势,但对中国公司来说情况却恰恰相反。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计划未能如愿就是一个明证。如果中海油的上述计划获得成功,那么该公司将是在墨西哥湾开采面积最大的公司之一。不过美国国会中的一股政治力量出于对能源安全的考虑而反对中海油的收购,最终雪佛龙公司成了赢家。自那之后,中国能源公司对收购美国公司和资产变得小心翼翼,但收购的兴趣一直都在。
Scotia Waterous的古蒂斯曼说,在优尼科公司收购案之后,还有一些中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的计划宣告失败。他补充说,中国倾向于达成巨额收购交易,这限制了其在美国的机会。
彼得·黄认为,中国公司仍在寻找在美扩大业务规模的机会,20亿美元以下的收购比优尼科公司这样的庞大目标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些。彼得·黄说,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应该明白收购规模的政治意味,在规模较小的交易中,政客们不太容易插手。(来源:新华社
2007-11-15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