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通业近代史
编辑:王维
收录:【日本第一】(blog.sina.com.cn/japan001)
日本近代流通业诞生至今约104年,1904年东京日本桥的三越百货公司开幕,此为日本近代流通业的正式开端,其今为日本桥三越本店。之后,日本的流通产业即从欧美等先进国家地区,导入引进各种相关概念与技术,并将其消化转换成日本风并使其获得调适与发展。
至今年位于日本桥三越本店不远处,在1999年关闭的东急百货公司(旧名白木屋百货店)的旧址上,则是新开了一家被喻为现代日本流通产业象征的复合商业设施「COREDO日本桥」。
近代化的时代
日本流通近代化的主角是以三越为首的百货公司,此一时代是日本产业及社会整体,从欧美先进国家导入技术和文物,堂堂迈入近代化的时代。
百货公司则为日本流通业近代化的主要代表,其不仅具有西式的大型建筑同时并导入相关的展示型商品销售方式,成为将欧美近代的生活形态(Life
Style)介绍给每一位日本国民的展示室(Show Room)。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三越百货开店当时的广告内容是「百货宣言」,「本店贩卖的商品,其种类今后将持续增加,举凡服装饰品等相关品目将汇聚一堂,配合您的需求,使我们成为呈现给您的一种设施」。
当时的百货公司扮演着新时代文物的汇集展示与提供学习场所的角色。同时,去百货公司不仅是为了购物,同时也是具备娱乐等非日常行事的角色。亦即,具备犹如今天主题乐园(Theme
Park)的角色。当年的百货公司的营运主体,就像三越百货,多是从日本和服店(吴服店)做业态转型而来。
到了1930年代则多由铁路公司开设,其先驱则为1929年在大阪梅田开幕的阪急百货店。因其系开设于火车站内,对沿线居民提高了方便性,不仅促进了铁路的使用,同时也因为百货公司的存在,而使铁路沿线的不动产价值获得提升。
做为日本近代化象征的百货店,再加上铁路及沿线不动产开发的三项配套型事业,使其发展不再局限在大都市,而广及于地方都市。
效率化的时代 (1)
日本流通产业的第二个时代潮流,源自于超市(Super
Market)业态的导入。超市这个业态的特征在于同时具备,店铺﹑组织﹑流通通路(Channel)三种次元的效率化。其系由到美国考察的流通业者所导入。
其中促使店铺效率化获致实现的是,藉由Self
Service方式的采用。来店从大量陈列的商品中,自行选取想要买的商品,最后在收银台结帐,藉此使店铺人员获得减少,而使成本压缩变得可能。
在管理面上,则导入Chain
Operation的手法。由连锁总部负责多个门店的营运,除可降低财务及总务的间接部门经费比率之外,藉由统购亦可降低采购价格。此种效率化的成果,使得对消费者的销售价格得以获得调降,从而使得集客力获致提升。
在商品组成面上,虽与百货公司同样具有汇聚所有商品的特色,但相对于百货公司商品属于非日常性存在特质,超市则较侧重于提升人们每天生活购物的方便性及效率性。亦即One
Stop Shopping的概念。
效率化的时代 (2)
超市在日本后来特化发展成两种不同形态,一种是与百货公司同样汇集食衣住所有领域商品的综合超市(GMS),另一种则是将食品及日用杂货予以特化的食品超市。
以Daiei及Itoyokato为代表的GMS业态,成为大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日本国内高效率销售通路而获致急速成长。1972年时,GMS最大业者Daiei的业绩首次超越三越百货。至此,GMS以大量生产及大量消费为主轴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成为企业及消费者都追求效率的时代象征。
其后,GMS即持续维持其日本流通业的主角地位,但日本政府为保护零细小卖店,而于1973年将「百货店法」修订为「大规模小卖店铺法」(大店法),藉以严苛限制大型店的展店。此举使得GMS的成长不得不受到抑制,但同时也使得大型店业者间的相互竞争也获得抑制(缓解),其结果,也使得GMS丧失其追求效率化的激励要因。
之后,到90年代大店法被缓和后,效率化的潮流再度涌现。但此时的主角已经不再是GMS,而是改为标榜「价格破坏」的新型折扣中心(Discounter)业者。但此时,仅凭效率化及低价格化就能使事业获得维持的时代已告结束。
多样化的时代 (1)
其实,多样化发展的潮流,在作为效率化时代的主角GMS开始窜升成为流通产业领导者的70年代前半就已开始萌芽。
促使时代迈入多样化的背后最大原动力在于,伴随所得水平提升的消费者需求水平的高度化。仅只诉求便宜的店,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
容易购物的舒适店铺﹑丰富多选择的商品组合﹑专业信息的提供﹑从未有过的新商品及服务的提供等。消费者本身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发展。受测影响,流通产业从70年代初起,即开始出现便利商店﹑药局(药妆店)﹑家庭中心﹑快餐店﹑家庭餐厅等各种新业态,并使连锁经营获得加速推展。多样化业态中,最典型的代表为,1971年开幕的麦当劳1号店及1974年开幕的7-ELEVEn
1号店。
引领效率化时代的主角GMS,在80年代末,因受大店法放宽后展店风潮影响,陷入其引发的消耗战式价格竞争。此使得具有广泛日用商品组合的GMS,很难再实行以独特商品进行差异化策略,使其变得容易陷入价格竞争。
多样化的时代 (2)
在展店规范较严苛的时代,此种特性倒未被外显化。但当大店法被放宽进入真正的竞争时代后,此缺陷即被外显化。其结果,使得以Mycal﹑长崎屋为首的许多企业陷入倒闭,从市场上黯然退场。相对于此,担任多样化时代主角的各种连锁专门店,所实行的主要策略则是,朝商品组合精选,及与其它店铺差异化的方向发展,期望藉此提升其成长力及收益力。
上述对策,在竞争时代中确实获得有利地位。在90年代,当GMS陷入消耗战中时,家电量贩店﹑大型男士西装店﹑休闲服饰店﹑百圆商店等,多采多姿的连锁专门店急速抬头。
其中,在GMS急速成长时代中,较晚出现的食品超市连锁专门店,也藉由在日常「食」领域的特化,使其地位获得巩固。在90年代抬头的新业态及新兴企业,已很少有人想仅使用效率化时代的思考,或想要以超过GMS的效率性及低价格作为武器来发展。
但是,不具备低价格+α优势的企业,则将被卷入消耗战中,最终则将从市场消失。换句话说,效率化在多样化时代中并不会消失,但是仅凭效率化则势将无法存活。
第四个时代潮流~「复合化」的时代~(1)
近代化与效率化的潮流虽已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显学,但作为各该时代主角的百货公司和GMS,在进入多样化时代后,作为其多样性的一部份,仍占有主要地位。在严苛的竞争环境下,丧失竞争力的企业及店铺将被淘汰,业界重排的程序将会持续进行,唯有残存者才能有所利得。
现在,多样化的潮流正从各种方面向全国蔓延扩展。在70年代以后登场的许多新业态,已从原本耕耘的所在地域开始向日本全国推展。
若将日本流通现况与其它流通先进国家相比,现时点的日本现况比较接近英国的情况~~多样化发展~~。
现在的英国:主力为被称为Super Store的大型食品超市TESCO及SEINS
BELLY﹑其它上有服饰店的NEXT﹑药妆店(Drug Store)的Boots﹑美护店(Beauty Care)的The BODY
SHOP等,多采多姿的连锁专卖店正在英国展开。此与日本现况很近似。
第四个时代潮流~「复合化」的时代~(2)
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那我们就可以参考流通产业走在世界最前端的美国的情况。源自美国的连锁专卖店多采多姿的展开力,事实上,则是超过英国,并在英国之上。
从进入日本市场的美国连锁店即可略亏一二:McDonald, Toy ’R’us, GAP, Starbucks, Office
Depo等不胜枚举。
美国领先英国及日本的是【复合化】的潮流。
英国在都市核心商业区推展【High Street】;
美国则在推展各种形态的Shopping Center及Shopping
Mall,此以各种连锁专门店为主体,进行复数商店整合的商业集积(integration)。其想法在于,藉由相乘综效,来尝试提升集客力。
第四个时代潮流~「复合化」的时代~(3)
在日本,【复合化】已成为日本流通业继【多样化】之后的第四波潮流,而其亦为日本商业集积发达的原动力之所在。
商业集积(复合商业设施)的多样化呈现于:郊外的Outlet
Mall;多数专门店被加入电影院等娱乐设施中;都心再开发型购物中心(六本木的Hills﹑2004年开幕的COREDO日本桥)等…。
在日常购物场所方面,则模仿美国Wal-mart进行新业态开发,例如:
食品超市 + 家庭中心(Home Center) = 超级中心(Super Center)
以食品超市为核心店铺,结合药妆店及休闲服饰店,而成为【近邻型购物中心(NSC)】。
现在,尚有更多企业在不断尝试开发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