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經濟四大教訓

(2009-11-15 10:54:11)
标签:

经济

财经

日本银行界

ceo

分类: 【好书推荐】—解剖日本

日本經濟四大教訓

编辑:王维   收录:【日本第一】(blog.sina.com.cn/japan001)

   作者认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四大教训,分别为海外投资的教训、管理方式的教训、银行放款的教训和富豪们财富移转的教训。如果其中有一两个及时进行转变,日本经济的衰落亦未必如此旷日持久
  【香港《信报财经月刊》8月号文章】题:日本经济发展四大教训对大中华区的启示(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行政人员硕士课程兼任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协席教授张建雄)
  日本经济由1990年盛极而衰,一直持续至2004年。在1996年和2000年,两次看来复苏,但结果是“昙花一现”。第一次为加消费税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戳破,而第二次则是网络泡沫。15年来,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平均不足1%,和20世纪80年代的3.7%相差甚远。假如2004年这次复苏是真的,日本的教训也长达15年。大中华区人士,正如古人看秦人之亡,若“哀之而不鉴之”,则徒令自己成为后人哀的对象。
  日本经济15年才现曙光
  日本经济发展的四大教训,分别为海外投资的教训、管理方式的教训、银行放款的教训和富豪们财富移转的教训。其实只要有其中一两个及时转变,日本经济情况亦未必要如此旷日持久,长达15年。
  15年后,日本经济才现曙光。前两次复苏,日本政府均大量举债,在国内投入修桥筑路粉饰庙宇等活动,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亦无以为继,一旦收手,经济复苏亦是昙花一现。但这次日本官方信誓旦旦,因为有中国大陆这位大买家,令日本钢铁、纸业和建筑机械都有了市场,而获得利润。日本的“推销”手法,以前在台湾大收其效,如今在大陆亦照葫芦画瓢。日本的企业投资过剩、员工过剩、借贷过多,这“三过”到2000年后才开始改善。但今日生产投资仍比美国多了50%,但增长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大中华区要引以为鉴,就是不能盲目引进太多生产设备。
  有土斯有财,似乎是东方儒学的共同点,日本地价自1990年的高峰到2004年,下降了90%,如今若算到底了吧,但日本的租金、费用仍是世界第一。日本汇率自从1985年在纽约达成《广场协议》之后,由1美元兑260日元一直升到1995年的1美元兑80日元,如今回贬至1美元兑109日元,仍是升值许多,因国际压力而升值的祸害,日本人付出重大代价,值得引以为鉴。
  大中华银行忌重蹈覆辙
  日本银行界由当年21大银行和各家地区性银行,20世纪90年代仍到处游走,一窝蜂式放款,忘记了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吃的苦头。1997年云集香港、参加银行联合贷款的日本银行多达45家,直到1997年金融风暴,吃足苦头后才开始回归本土,进行大合并,而银行评级却年年下降。日本银行界一向以“不变应万变”为宗旨,应变极慢,且一切以“长官意志”为准,大家一致,而没有人敢做出头鸟,反正出事大家齐齐去开会,客户征信详尽,但贷款决策另有因由,亦可为鉴。
  要知西方的征信分析,表面上是数字游戏,但正如通用电气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CEO)杰克·韦尔奇所言:在多变的环境中,企业作1年的预测已难,何况10年。所以企业在提供10年资料、来争取获得10年的长期贷款,连自己都无信心。但东方人在学西方征信技术,慢了很多年,跨国企业连自己都不信的事物,却被我们奉为准则,实在可笑。在今日的合并连连的世界,跨国企业的中层在每年7月份就开始为明年的计划而忙,为3年大计而忙。美国波音公司更有25年大计,25年后,今日的CEO已不知在何方,银行家亦不知换了多少职位。这正是日本学西方的矛盾之处。
  2003年第一季度索尼的业绩恶化,记忆犹新,而2004年6月又一次三菱汽车大规模召回,连CEO和主要职员都被捕。但日本股市并不为所动,也许是因为三菱汽车已是德国人的投资,和日本人较少痛痒。但日本的僵尸企业,是否因股市回升而复活呢?正如台湾的地雷企业,在2004年大选过后,亦开始引爆,博达科技的63亿台币不知所踪,但这样的企业也曾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两个来审计,既可以在台湾发行债券,还可以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日本的例子历历在目:日本直到2000年开始,才要求银行和企业要有合并报表,要按照市价计算(mark to market),将失败投资公布出来,整整晚了10年。而大中华区还未开始起步,或是徒有虚名,并无实际,每逢复苏在望,银行开始有利润,才是真的处理不良客户之时,真的破产潮才开始。看看美国去年个人破产数字,能不鉴乎?望有益世人投资时三思。(日本經濟四大教訓 出版社: 香港商務   出版年: 2004年07月0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