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银行业的“亚洲世纪”?
(2009-11-04 13:56:20)
标签:
财经银行业亚洲银行日本野村证券西方集团 |
分析:银行业的“亚洲世纪”?
编辑:王维
许多评论人士已经预言,本世纪将属于亚洲。那么该地区的大型银行开始在全球掀起波澜,似乎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
最近几个月,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和日本野村证券(Nomura)等金融集团接连达成交易,突显出亚太地区银行业高管的全球雄心。
麦格理最近收购了在纽约和伦敦有着深厚人脉的精品投行Fox-Pitt Kelton Cochran Caronia Waller,以及资产管理规模达1500亿美元的美国基金集团Delaware Investments。
野村去年收购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欧洲和亚洲业务,目前正进一步融资50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进军美国准备资金。收购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20%的股权后,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正在美国市场上扩张。
作为“超区域”战略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澳新银行(ANZ)正提升自己在亚洲市场的实力,准备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各个经济体内迎击西方银行。
以市值计,中国的银行已跻身全球最大型银行之列,它们也在寻求开展海外业务。
自2006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ICBC)的市值和存款额就位居全球各银行之首,该行已与泰国、印尼、澳门、南非和加拿大的银行达成多项交易。
这与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局面相去甚远。那次危机暴露了亚太地区许多一流银行在贷款实务和公司治理方面的不足。
这一次,亚太地区的金融集团正利用一些陷入困境的西方集团相对疲弱的良机,侵入以前被视为禁区的领地。
对结构性信贷产品涉猎有限的亚洲银行,总体上有着坚实的流动性和资金结构、良好的盈利和资本缓冲,以及从国内市场融资的渠道。
高盛(Goldman Sachs)在香港的研究显示,亚洲的银行业比许多全球同行“明显更加强健”。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高于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的同行。
然而,仅仅是财力并不能转化为在全球银行业的主导地位。
分析人士提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公司”曾在全球掀起收购浪潮,但随着资产泡沫破灭,日本银行纷纷退回去重建其国内资本金基础。
无论问题何在,过去一个世纪,花旗集团(Citigroup)等西方金融集团在全球各地建立起了人脉、拿到了经营牌照,它们应该会进行一些调整。花旗本周在越南开设了一家零售分支机构,这就很说明问题——越南以外的亚洲银行迄今尚未在该国经营此类业务。
如果亚洲银行最近打造属于自己的帝国的努力想要持续下去,那么与财力和雄心相结合的本土管理能力和技巧,都是必不可少的。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森迪普•塔克 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