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在经济危机中的退守之道

标签:
本田富士重工铃木财经 |
分类: 【精文推荐】—热点话题 |
日企在经济危机中的退守之道
其实,从日本企业的文化习惯和组织结构分析,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想比欧美企业,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向欧美靠拢”的中国企业,日本企业的文化特点自从其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没有本质的变革。
一,日本企业是真的只拿数字说话
按理说,在现代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美国企业似乎是最先进最现代的,以MBA为基本传播方式,美国式的企业管理一直以各种纷繁的专业术语和漂亮的分析报表数字,配合着一个又一个理论去诠释一切。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让美国本也身开始审慎对待这种文化和模式。那就是,一旦当市场已经无法容纳既有发展模式的时候,美国式的做法是,发明一种解决“眼前问题”的主意、叫上一大帮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去刻意“论证”并修饰这种新模式,同时举出一两个成功的范例,无限扩大后推广到美国全境和世界各地。
日本企业很多也学习美国模式,比如,日本最大的(财阀式)商社三井物产,就是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中唯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它的管理文化中渐渐导入了很多美国式的模式(比如本质上并不适合商社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和贸易的内部ERP系统)、乃至复合纳斯达克体系的财务计算系统。但是,企业社长的工资仍然停留在只比普通雇员和干部高3-5倍的基础上,这一点没有和美国接轨,因为经营者的收入数字,必须“对得起”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的赢利压力很大,一般在不出现丑闻的情况下,市场和社会对一个企业的评判标准就是无情的数字,没人会拿整个大环境作为参照给企业头头设置很多“可以原谅”理由。很多情况下,企业头头完不成既定目标,不太会出现“上级主管部门”救驾输血,头头会很自觉地走人,不剖腹自杀已经算是进一大步了。
由此,本田、铃木和富士重工这些企业,虽然其品牌的汽车销售在目前状况下至少比美国的三大汽车厂商要好点,但展望未来,危机感油然而生,为了不使经营数字落差太大,毅然选择退出大量烧钱的F1和WRC,也是顺理成章的。
日本社会,人人拜金,但又以拥有绝对财富的天文数字为耻,这与既仇富又热衷财富榜排名的中国很不一样。日本本身的遗产继承制度,就注定了绝大多数家族“富不过一代”的命运。政治和经营体系的确会产生很多世袭家族,但绝对资产的排名方面,无法与中国(含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富豪们匹敌。
日本企业家成功与否,还是要看企业的各种经营数字,包括员工在同行业中是否拿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而企业领导是否拿最高,根本不在参考之列;相反,拿太多的话,税务局不来找你,自然有工会和社会舆论来找你麻烦的。
二,日本的社会舆论压力更大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压力很多时候猛过法律本身。以丰田为首的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大量裁减临时员工了,而当这些下岗员工最终看到公司仍然大把大把的资金投到F1和WRC的烧包项目上的时候,谴责的声浪将会非常巨大。其实,本田也好,铃木也好,本质上都是上市(民营)企业,没有日本国营的股份,经营层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合法的范畴内决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是,当日本全境乃至世界范围都出现经济大滑坡的时候,再牛的企业也会缩起尾巴,做出一些切实消减无谓投入的举动来体现对社会的责任。
我们这里,服务质量奇差、业务员如同娼妓搬骚扰客户的的平安保险公司的老总动辄数千万的年薪;在美国,上市企业老总下岗后随便拿着近亿美金的“分手费”。相比之下,日本三大汽车厂商的退出,多少显出些许人道成分。要知道,这样的退出,在一些好面子的中国企业家的眼里,比自杀还难受。
而日本企业,在企业渡过难关、开源节流的关键时刻,在砍掉类似F1和WRC的参赛和赞助的基础上,一般首先动刀的就是领导层的薪金和奖金。在大环境不利和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的情形下,领导照样拿着搞工资搞奖金,那就等同犯罪,是最没面子的事情了。
三,今天退出明天还能再来——面子是屁,今天放了明天还会有
三大品牌的退出,并不代表本身的实力不济。在三大品牌退出的同时,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还在为取得政府的资金支持而苦苦挣扎。
日本是一个经历过经济飞速腾飞、而后泡沫破碎重重砸回地面的国家。日本企业曾经玩过在纽约大把大把烧钱收购美国大楼和美国企业的游戏……可最终他们败得很惨——但请注意,这种惨是形式上的。因为借此收购的“惨痛”结果,包括SONY在内的日本品牌开始在美国和世界市场上深入人心。在某种程度上,日本普通国民对经济波浪型运转的承受能力,要比暴富的中国企业家都强。
而当日本企业无奈而迅速地承认失败大举撤退后,他们换了一种方式游戏。他们低调地以参股地方式涉足美国乃至世界的能源和资源性企业,从出口到中国的美国大豆、美国小麦,一直到澳洲和巴西的铁矿石,还有中东的石油……有谁知道其中绝大部分“欧美企业”都有日本大型商社的股份和收益在里面呢?
而当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第一批重新杀进华尔街的,又是日本与三井体系齐名的财阀——三菱体系的UFJ银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UFJ的收购之后,喜欢集体行动的日本金融企业的蠢蠢欲动,纷纷刻意地选择低调和隐蔽,这与我们大张旗鼓地以政府名义组织所谓“人才海外招聘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抄底的模式不一样,代价也不一样,结果更不一样。
日本的汽车卖得不错,今天退出了,明天换个时间和姿态进来,没准更好玩。很少有人知道,本田在大肆进军世界汽车市场的时候,就是靠为拥有庞大车迷队伍的迈凯轮车队提供引擎发迹的;而当今包括ABS在内原本只在赛车上运用的技术,也是本田等汽车厂商率先拿到民用车上叫卖的。今天的本田,在技术实力上肯定比当初刚进F1时更强,但照样选择了退出。铃木和富士重工也各自拥有优秀的汽车技术,同样选择了退出拉力赛……或许,它们的这种退出,反而显示着一种自信——我的产品已经不需要砸钱烧钱去吆喝叫卖了。
或许,中国的汽车企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加入到F1和WRC的队伍中去,这对迅速提升中国汽车品牌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退有进、一张一弛,才是取胜的王道。
乐见中石化退出明年的上海F1,反正后面排队烧钱的企业多得是,献血靠大家伙的自觉嘛。(来源:姚耀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