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位于昆明螺峰山麓。据李源道《创修圆通寺碑记》记载,寺建于唐南诏蒙氏时期。南诏王阁罗凤遣其子凤伽异筑拓东城,当时圆通山潮音洞有蛟龙为患,异牟寻始建补陀罗寺,以镇蛟龙。数年之后失修,到元朝初年只遗荒址。元大德五年(1301年)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阿昔思大兴土木,以“崇建法宇,庄严法身”。经过十九年的苦心经营,到元延祐七年(1320年)建成寺宇,并延请佛日、圆照二僧住持,取名为圆通寺。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在明朝成化年间曾重修此寺。清康熙七年,吴三桂又大规模扩建,重修了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的水榭曲廊,并建“圆通胜境”牌坊,又将山门移出百步直到街面,始成今日的规模。 民国年间,也曾多次修葺。1977年,翻修大殿,修补佛像,重建长廊,油漆彩绘,堆山垒石,历时三年之久。1983年,移交佛教协会管理,现已成为昆明市内最大的宗教场所。云南省佛教协会和昆明市佛教协会都设在寺内。
http://s10/mw690/001JQS3hzy6Jm3qw3GNa9&690
http://s2/mw690/001JQS3hzy6Jm3qYmnD71&690
http://s7/mw690/001JQS3hzy6Jm3rlyIK06&690
http://s1/mw690/001JQS3hzy6Jm3s4YY8c0&690
“圆通胜境”坊,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坊下青石雕有鹿、狮子,坊上雕龙画凤,“木之工,工之精,石之玲珑,皆尽人力”。
http://s16/mw690/001JQS3hzy6Jm3sx4UD1f&690
http://s12/mw690/001JQS3hzy6Jm3sSZCjeb&690
http://s13/mw690/001JQS3hzy6Jm3tpbdy1c&690
http://s1/mw690/001JQS3hzy6Jm3tMngk40&690
水池中间是清康熙年间建的八角亭,四周有石廊环绕,南北有石桥相连。亭中供奉千手观音,正面的对联以“观”、“音”开头:“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圆通”。侧联则以“圆”、“通”二字引首:“圆满十方现千手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悲以舟航”。四周石廊石栏柱上雕有大小石狮百余对。亭北有桥,通大雄宝殿。
http://s11/mw690/001JQS3hzy6Jm3ucbhg7a&690
圆通宝殿建筑面积六百余平方米,寺宇风格具有元代建筑的特点。大殿前方有铜香炉一只,明代铸造。左右有石砌花坛,栏柱上雕有180个小狮子,形象各异。宝殿内于元时由四川益州泥塑大师罗都道泰塑就的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及十二圆觉菩萨,完好如初。大殿正中两根圆柱,高15米,有青赤二龙蟠绕,裂须怒目,舞爪张牙,作欲斗状,是明代工匠的艺术结晶。大殿楹联为清代云南布政使刘鸿翔撰写:“圆如满月丽天,魔幽佛显,广照大千世界,觉路同登,休论珠火为眉,青莲作眼,便入選佛场,莫非罗汉;通喻慈航泛海,无往不达,普渡亿万众生,菩提共证,岂必金花著面,卍字横胸,始知转轮王,即是如来”。后殿正中观音塑成男性像,是云南十方丛林中唯一的男性观音像。
http://s14/mw690/001JQS3hzy6Jm3uAn9P1d&690
http://s7/mw690/001JQS3hzy6Jm3uYvJA26&690
铜佛殿建于1985年,专为迎受和供奉泰国赠送的铜制释迦太子说法像,像高二米,纯铜铸成,为1984年泰国佛教界赠送中国佛教协会四尊释迦铜佛中的一尊。铜佛殿为砖石结构,融合了中国和泰国、印度的建筑风格,为叠檐交错的尖顶建筑,门、立柱都采用印度式风格,守衙着大门的是一对石雕独角兽。墙面浮雕或牛或鹿,或奇花或仙草,或独角怪兽。线条流畅,构图简练。“铜佛殿”三字为当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一副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傣族文人刀述仁撰、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书写的对联简述了圆通寺的由来:“衲霞屏下蛟楼幽谷洪害鸭池,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铜殿内坐着一丈多高的释迦牟尼铜身,体形清癯,反映了释迦苦修成佛的艰辛。坐像两旁有彩图四幅,叙述了释迦修炼成佛到涅槃的全过程。http://s6/mw690/001JQS3hzy6Jm3w16PH35&690
http://s10/mw690/001JQS3hzy6Jm3wzbF7a9&690
圆通寺中藏有唐代《吴道子观音像》碑、元代李源道《圆通寺记》碑、清康熙八年《重修圆通寺记》碑等。
http://s15/mw690/001JQS3hzy6Jm3x2Nn8fe&690
http://s12/mw690/001JQS3hzy6Jm3xDxKb2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