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堂位于泰山岱岳观建筑群的最北边一隅,其东邻王母池,西为后土殿,且为两涧夹流:东为梳洗河,西为白鹤泉悬流下注的上源。原为元都观,后为唐高宗于显庆六年(661年)派道士郭行真造老子像而筑,老君堂山环水抱,风光秀丽,故而古帝王升封泰山必在此小憩后拜谒王母,或设行宫驻跸,北魏时古行宫遗址及所跨处玲珑赏石尚存。又因唐高宗与武则天于乾封元年(666年)东封泰山时,高宗先在泰山下筑“封祀坛”祀昊天上帝时有白鹤集于坛,故武后赐老君堂曰“白鹤”。同时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以祀祥瑞。舞鹤台在民国时坛址犹存,1942年,日军在今施家结庄北建飞机场而毁之。从《岱览》中又知,至乾隆年间老君堂“今仅小殿三间,祀老子,前有银杏一株”,并有“双碑在焉”。“双碑”在《道里记》记之较详:上有盖,下有趺,合而束之,故称“双束碑”,俗呼“鸳鸯碑”:四面皆有字,每面作四五层,书法各异。因其碑文记之筑宫造像之事,故又称《岱岳观造像记碑》。其碑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唐碑,比岱顶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碑早65年。
鸳鸯碑原在老君堂前南山门内西侧。1956年,在王母池北原“小蓬莱”处创建“虎山水库”。1959年,在水库西侧的老君堂东墙外建“鸳鸯碑亭”郭沫若先生题额匾,将“双束碑”移于此亭保护。文革中,碑移于岱庙埋藏。1983年,挖出后立于东碑廊,直至今日。
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老君堂进行了全面修缮,现占地3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依山体走势,呈中轴线南北布局,二进院落。由山门、钟鼓楼、放生池、二进门、东西配殿、正殿以及东西两侧院组成。其中,正殿供奉太上老君及二弟子,东西侧殿供祭碧霞元君和三官,东西配殿奉祀财神与药王。
http://s15/middle/5efd74b3had43f207edce&690
http://s13/middle/5efd74b3had43f2173fbc&690
http://s7/middle/5efd74b3had43f2266ed6&690
http://s15/middle/5efd74b3had43f235b14e&690
http://s3/middle/5efd74b3had43f24506a2&690
http://s16/middle/5efd74b3had43f254439f&690
游后感言:老君堂的修缮技术太滥,修旧如新失去古朴韵味,糟蹋了这方净土!
推荐指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