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论书——《海岳名言》〔节选〕

标签:
文化论书书画家米芾海岳名言杂谈 |
分类: 书论拾贝 |
米芾论书——《海岳名言》〔节选〕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其举止颠狂,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宋高宗《翰墨志》说:“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宋史》本传说他“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存世书迹颇多,书画论著有《史书》、《画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
《海岳名言》一卷,《四库提要》虽说“是编皆其平日论书语,于古人多所讥贬”,但却认为:“然其心得既深,所言布格之法,实能脱落蹊径,独凑单微。为书家之圭臬,信临池者所宜探索也。”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去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已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但以努张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焉。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提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肥不润。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何如?”曰:“巨书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