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二首》和《伯牙绝弦》之我见
10月22日,我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教研活动。上午,来自各兄弟单位的教师欢聚一堂聆听了我校六位年轻教师的精彩展示。本次教研活动我校开设了六节课:语文、数学各二节;英语、队会各一节。下午进行评课。
在下午的评课中,我对《古诗二首》、《伯牙绝弦》、队会发表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
两节语文课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主体人格、主体精神,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张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一课,从始至终都在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对话中完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走进文本的意境中。
二、突出两个重点
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能从教材自身出发,挖掘其内在的因素,不露痕迹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张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一课,教师通过精巧设问,引发学生的想象,生成了许多文本中没有展现的生活本真与形象,让学生从平面文字中走进立体的文本世界中去,真正做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三、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是传统教学中一贯强调的,因而落实起来比较容易,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体验性目标的落实,不少教师都感到茫然。而这两位教师都能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环节之中。王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教师根据文本提供的故事展开,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今的语文教学更应是让学生自找源头活水,能自掘泉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学”。可以说王老师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受益的远不止这节课,而是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四、转变教学方式
从两位教师的课堂表现不难看出,他们已从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教的一方面,两个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认识与体验,共享学生成果。在学的一方面,由于教师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并以“问题”为牵动,学生都能进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状态。王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扣紧文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设问下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合作交流的空间,独立探究的问题,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和师生的角色定位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五、注重资源开发
教师们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是同样参与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本及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延伸、拓展课程资源,开拓文本、丰富文本。执教《伯牙绝弦》一课的王老师,立足文本,创造文本,巧妙地在诵读表现朋友真挚情谊的古代诗歌中导入新课;课中又引入伯牙与子期关系的图片和文字,不仅让学生感动,更让在场听课的每一位老师动容;而适时播放的《高山流水》那如歌如泣的琴声则更深入地引领学生感悟伯牙知音难觅,和与失去子期这样一个知音而绝弦,终身不复鼓;课在反复诵读中缓缓结束,留给我们的是知音难觅的深思,这就是比较有效的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它使单薄的课堂教学变得厚重。
当然,从中也有一些不足:
一、教师忽略了对文本的挖掘,而是一味进行拓展活动,任何撇开文本而进行的教学都是华而不实的。文本才是教与学的源头。
二、王老师有三个地方过度语衔接不到位,使学生包括我们听课的教师都感觉非常突然,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教师的激情不到位。张老师虽然整堂课激情澎湃,但学生似乎对诗歌的意境仍然理解不到位,而且在教授第二首古诗的时间比较短,也显得仓促。
三、缺少对古诗文应有的理解和韵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