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为南京、潍坊班讲这节课。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培训需求分析的一般理论。
(一)从培训流程看重要性与地位。
(二)培训需求分析要回答的5个基本问题
1 谁需要培训? 领导者?中层?拟提升者?骨干?新入职者?称职者?有差距者?其他?
2 他们为什么要接受培训?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其他?
3 培训什么?
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态度的改变?其他?
4 如何组织实施培训?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其他?
5
怎样评价培训的效果?与受训者的实际工作关系?会不会改善组织绩效?是不是真产生了影响?
目的:使培训 的目标更明确;使设计与提供的培训课程更有针对性;减少培训投资的浪费;使培训的效果更能符合要求
(三)培训需求分析的4种模型:问题导向,行为导向,绩效导向,素质能力导向。
(四)培训需求分析的基本步骤
1)理想状况的信息
2)实际状况的信息
3)受训者及相关人士对工作的感受
价值×期望=动机( John . Keller)
4)产生绩效问题的可能原因
5)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第二个问题:培训需求调查
(一)计划与准备
应从时间上保证这个阶段的工作。
从时间比例来看,计划与准备所需时间约占全部调研时间的1/3甚至1/2左右
(二)什么人适合做调研工作?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调查;讨论:行内人与行外人的优劣比较
注重队伍整体结构
调查人员要培训
(三)培训需求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1
组织需求。调查了解组织的目标和发展战略(也有专家将战略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层次)。
2
岗位需求。调查了解为实现组织的战略应完成什么工作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工作技能标准是什么。
3
个人需求。调查了解员工个体的绩效水平与理想绩效水平的差距,分析其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差距。
(四)常用调查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文献调查法;关键事件法;小组讨论;测验法;记录报告;工作样本法
优缺点比较如下:
|
收集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问卷法
|
用时短;信息量大;成本低;资料规范;结果客观
|
内容面窄;很难收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问卷设计者水平要求高
|
|
访谈法
|
有利于发现培训需求的具体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为调查对象提供自由表达机会
|
耗时多;多为定性资料,分析难度大;对访问者水平要求高
|
|
文献调查法
|
耗时少;成本低;便于操作
|
不能显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信息较陈旧;需要技术熟练的专家
|
|
关键事件法
|
易于分析、总结;可以分清培训需求还是管理需求
|
易以偏概全,以偶然代普遍
|
|
观察法
|
结果与实际需求相关性较高
|
观察者必须十分熟悉情况;容易受个人成见影响
|
(四)调查中的偏向
一是调查者的偏向。调查者常常会带有对研究结果的期望,这种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调查对象的相互作用中。如调查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语气等都可能无意中影响调查对象的表现。
二是调查对象的偏向。其一是“要求的特征”。调查对象知道自己在充分被调查者的角色,这说有可能使自己的行为、观点表现得与平时不很一样;其二是“对评价的担心”。调查对象害怕自己在回答时表现不好,不合调查者的要求,因而尽量表现“正确”,迎合调查者的要求。
(五)关于需求调查的几点建议
1)培训对象聚焦,分层分类。
重在了解岗位职责、工作特点和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而不仅仅是了解学员的学习愿望。
调查内容尽量具体化。
要把学员的意见及其直接上级、单位主要领导的意见结合起来。
2)要注意对调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和辨别,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假信息?
调查手段要丰富化。
要对培训对象的工作、单位的问题进行长期跟踪,培养自己的敏锐性。
3)所提问题要能反映研究对象的要求,具有效度;
提问的形式、语气、用语要适当,不能给调查对象以暗示,也不能过于直接或理论化;
注意取样的科学性。
第三个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一)三种需求的关系
组织需求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出发点。
岗位需求是从组织需求向个人需求过渡的中间环节。
个人需求是需求分析的落脚点。
(二)培训内容分类
三分法(1):知识,技能,态度(组织目标,基层信息,上级关注,以人为本)
三分法(2):技术技能,人际关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五分法:知识,技能,态度,思维,心理
(三)分析预测一般方法
一是分析计算法。即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量性分析预测。它适用于那些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事物,有利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事物量的界限。
二是经验判断法。主要是依靠参加分析预测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根据已掌握的情报,对所分析预测的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估计。
(四)培训需求分析的三项内容
一是参训者需求分析。主要包括:
1)培训能力分析。分析参加培训的组织和个人的资金、时间等,进行紧迫性排队。
2)培训动机分析。既有建立在工作需要基础上的理智动机,又有建立在心理、精神需要基础上的情感动机。
3)潜在需要分析。组织或学员还未意识到或无能力参加的培训。
二是学员参加其他机构培训情况和利用其他渠道、方式进行学习情况分析。
三是本单位培训能力分析。
(五)培训需求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三种需求之间的关系。学员需求与组织或岗位需求可能有冲突。组织往往更多地从组织需要的角度确定学员的培训需求。但是,如果学员对组织分配的培训没有积极性,注定会影响培训效果。学员有时可能“当局者迷”,不能觉察到自己可以利用的各种培训选择。如果简单地把培训抛给个人,可能忽视最优先的需求,甚至培训了无关重要的内容。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把三个层次综合起来考虑。
2
把上级要求与本期培训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现代培训的基本出发点是改善组织或个人绩效。但是,在当前培训特别是领导干部培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对上级的宏观要求和所采用的模式不加思考地简单照搬,不考虑地区和部门的工作特点,或是以一种模糊的、大而无当的组织需求替代具体的培训需求。
3 与参训各方共同认定培训需求。现代培训是以学员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的培训。参训者永远离工作最近,其次是参训单位的领导者、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因此,需要大家一起分析研究培训需求。经过反复沟通商量形成的四方共同认同的需求,可能是最准确的需求。
4 培训解决的问题要明确。
一要具体、可描述;
二要是紧迫、急待解决的;
三要有一定难度,值得花钱、花力气解决的;
四要是确实通过培训可以解决的;
五要对完成的时间有明确要求。
5
克服综合性思维的弱点,注意细分培训需求。所谓综合性思维,就是习惯使用综合、概括、提升的方法分析问题,常常用一种观点概括某一类现象,说明某一类问题,得出一种结论性的意见。这种思维模式的长处是认识问题深刻,给人以启迪,有助于认识一类事物或同类事物;短处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不够精确,有时对问题不予深究,难以真正认清问题。现代培训的趋势是,以解决问题为载体,讲求个性化,一班一策。因此,一定要对培训需求进行细分,达到精确、精细,切实增强针对性。
第四个问题:将培训需求转化为培训项目
(一)讨论:为什么选择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内容,学员还是感到“实用性”、“针对性”不强?
(二)原理简单、机械地依照学员出的题目,聘请一些领导、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讲座、报告,效果难以保证。
1、以具体问题为载体。
2、突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提升。
3、设计一定的场景和机制,促使学员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4、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手段
5、提倡办短班,实行小班教学。
(三)小结之一,中国式培训的特点
培训往往由领导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发动
领导层亲自审定培训方案并参与其中
培训承载的职能远远超过教科书规定
时间短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学员“工学矛盾”突出
学风成为大问题
(四)小结之二, 需求分析贯穿培训全过程!
(1) 人们对自己需求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培训进程中逐渐明确的,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
(2) 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会改变学员的需求状态;
(3) 由于影响学员需求的变量很多,因此通过一次调查分析完全掌握学员需求很困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