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册《作业练习本》
(2010-10-20 15:56: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杂感 |
2008――2009学年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作业练习本》(二)
第二单元
拟题人:揭又林
学校________
题 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总 |
得 分 |
|
|
|
|
|
|
|
亲爱的同学:当你拿到试卷后,请不要紧张,这是展示你对《光》这一单元学习理解的好机会。只要你把自己对每个问题的探究、理解、了解或体会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一份好答卷。祝你成功!
一、 把你所知道的有关“光”方面的知识填在方框中,如果方框不够,可以自己增加。
(12分)
光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24分)
(
(
(
(
(
(
(
(
(
(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0分)
1、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A、蜡烛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是
(
A、西—南—东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
A、长---短
4、物体的影子总是在(
A、背光 B、向光
5、夜晚,我们在灯光下读书、写字,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
6、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
A、平面镜
7、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用
(
A、平面镜
8、为了避免光线刺伤我们的眼睛,在光线太强时眼睛的瞳孔会
(
A、放大
9、同样材料的物体,放置的角度也相同,但表面涂上
(
10、同样材料的物体,表面涂上的颜色也相同,但放置的角度不同,
吸收太阳热的本领最大的是 (
四、画一画:(10分)
1、画出下面凹透镜把光线会聚起来的
路线图。
五、实验与研究:(22分)
1、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研究的问题:
观察到的现象:
2、从从下面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
①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的本领有关系吗?
②在阳光下水平放置、直立以及和太阳光垂直的物体哪个升温快?
研究的的问题:
我的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
六、请你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12分)
(要求:写出所用材料和简单步骤或者画出简单示意图)
2008――2009学年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作业练习本》(三)
第三单元
拟题人:张强华
班级 姓名
亲爱的同学:当你拿到试卷后,请不要紧张,这是一次展示你对《植物》这一单元学习理解的好机会。只要你把自己对每个问题的探究、理解或体会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一份好答卷。祝你成功!
一、学了“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你的收获一定不少,把你知道的写下来吧!如果方框不够,可以自己增加。(12分)
地球表面及及其变化 |
植 物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20分)
(
(
(
(
(
(
(
(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4分)
1、经过地球运动,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的岩石是(
A、化石
2、沙漠中的石蘑菇主要是(
A、水
3、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中最硬的是(
A石英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岩石和矿物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C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5、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是(
A
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和矿物在人们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B、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7、(
A 草牧食物链 B 生态系统成分 C 生态金字塔 D 生态序列图
8、影响地球表面森林分布的重要条件是(
A 气候 B 热量 C 水分 D 风
四、连线(20分)
1、内蒙古
雅鲁藏布江
西藏
新疆吐鲁番
舟山
五、探究实验(12分)
1、研究冷热作用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
1)我的猜测:
2)实验材料:
3)实验步骤:
4)实验结论:
5)生活中的例子:
2、做土地的坡度对侵蚀影响的实验
1)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的对比条件是:
2)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相同不变的条件有:
3)这个实验的最终结论是:
六、调查分析题(8分)
1、我们家乡因有许多特殊岩石地质景观,而成为风景名胜,请你举一个实例,并分析它形成的原因。
2、调查一下,人们采取哪些措施,以预防因地形变化而造成的灾害。
六、阅读与思考。(4分)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今天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却鞭长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提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5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思考:你从这篇科普短文中获得了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些知识?
2008――2009学年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作业练习本》(四)
第四单元
拟题人:霍杰
一、把你所知道有关“运动和力”方面的知识填在方框里。(共18分)
|
|
|
|
|
|
|
运动和力 |
|
|
|
|
|
|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20分)]
(
(
(
(
(
(
(
(
(
(
三、选择。(每小题2分,20分)
1、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2、下面靠反冲力运动的物体有(
3、同一个物体,滚动和滑动比较,滚动时的摩擦力(
4、下面属于减小摩擦力的是(
A、鞋底的花纹 B、旱冰鞋 C、汽车轮胎的花纹
5、在下面的物体中没有产生弹力的是(
A、弹簧
6、黑板擦在擦黑板时产生的力叫( )。
A、滑动摩擦力
7、自行车的(
A、刹车 B、扶手 C、轮子
8、人们搬运物体时,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是为了(
A、避免货物损坏 B、省力 C、增大摩擦
9、在车辆的车轮与轴之间安装了滚珠轴承,是为了(
10、滚动着的足球,最终会停下来,主要是由于受到(
四、连线。(共20分)
1、
提水时,水桶对手的拉力
橡皮筋被拉长产生的力
升空的火箭的动力
自行车刹车产生的力
射箭时弓产生的力
使运动的小球在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力
2、
锁不灵活了,往锁孔里加点油
摩擦力增大了
摩擦力减小了
五、实验与分析。(第小题12分,第2小题10分。共22分)
1、围绕“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
我想研究的问题:
我的猜测:
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
我的预测:
实验过程:
2、整理和分析数据: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 |
实验次数 |
小车运动的 距离(米) |
平均距离 |
我们的发现 |
10 |
1 |
2.8 |
|
|
2 |
2.9 |
|||
3 |
3.0 |
|||
20 |
1 |
6 |
|
|
2 |
6.4 |
|||
3 |
6.5 |
|||
30 |
1 |
10.4 |
|
|
2 |
11 |
|||
3 |
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