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教版11册第七单元24课例

(2010-08-10 10:01:40)
标签:

大自然的语言

炉子

玻璃器

伊林

中国

教育

分类: 专业

24 大自然的文字
【谚语赏读】
1、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4、天上钩钩云,地上晒死人。
5、天上鱼鳞云,地上雨淋淋。。 
6、龟背潮,下雨兆。 
7、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8、泥鳅静,天气晴。 
9、猪衔草,寒潮到。 
10、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浮想联翩】
天上的每一颗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头上的青苔,天上飘飘的云,嫩绿的小草儿,娇嫩鲜艳的小野花,青石板桥上的晓露晨霜,比翼双飞的鸟儿,海边美丽的贝壳、凤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脚印,水里翩然游动的鱼儿,古树圈圈的年轮……
读后,你会想到:                                                               
                                                                               
 
【链接作者】
米·伊林(1896-1953),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苏联作家。他诞生于乌克兰。米·伊林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他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不夜天》是他在1927年创作的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他病逝于莫斯科,终年58岁。
米·伊林的作品作为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青年人,都从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他的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充满趣味性,材料丰富而不枝蔓。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伊林的代表性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书的故事》等。 
《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读者所熟悉一部作品,它使无数中国青少年迈进了科学知识的大门。这本书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并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比如:是谁发明细瓷器的?有没有硬的液体?穿三件衬衣暖,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为什么水不会燃烧?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 
这么多互不相干的内容,初看上去好像万花筒,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及其解释都是多种多样的材料,全部服从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的计划。让我们来看看《碗柜》那一章的结构吧。这里排列着厨房里面的瓦罐的亲属们——茶杯、茶碟、茶壶和细瓷的有柄大杯子,那里还有别的东西——玻璃器。关于瓷器和玻璃器的故事里包含许多内容:制造瓷器的秘密,制造“坚硬”的液体——玻璃和玻璃器的方法,以及玻璃的特性。这是一篇首尾相连的故事,它的主人公是瓷器和玻璃;说得确切一些,是每只碗、碟子、玻璃杯和花瓶里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故事。其中讲到瓷器和玻璃两大生产部门的历史,讲到复杂的工艺学,也讲到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内容和形式是和谐统一的。它有的是短篇小说,有的是生产部门参观记,有的是科学成就的通俗讲解。读者就这样兴趣盎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站在他家的水龙头前,他开始想水。为什么水能灭火?伊林的一位熟人说,因为水又湿又冷。伊林说,煤油也又湿又冷,你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同样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用水来洗涤?难道仅仅因为水是液体吗,你把衣服放在水里,看它能不能自己变干净?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成人的身体里有四分之三是水,这水是从哪里来的?人就像一块雨中的海绵,所有的孔洞都渗透了水,只要挤一挤就能出得来。但是,如果挤掉了所有的水分,人肯定就是动物里最难看的一个,因为他死了,而且成了木乃伊。
然后跟着伊林走到他家的炉子旁,开始想火。炉子烧着以后,劈柴到哪里去了?如果说烧掉了,那应该算你看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出来的。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火旺呗。”这是一个思想懒汉的声音,伊林告诉我们那是“跑动的空气”。其实人就是一个“炉子”。伊林给我们出了个谜语:“炉子烧着了,却没有火焰;空气从哪里进去,烟就从哪里出来。”这是什么?谜底就是“人”。在我们这个炉子里燃烧的劈柴就是食物,因为不停地吃东西,所以我们的身体才一直是热的。如果一个人手凉了,脚凉了,后背凉了,心也凉了,什么东西都凉了,那他肯定是个死人。 
伊林家的东西真不简单。他家的餐桌,让他想了许多。他家的厨房,又让他想了许多。他家的碗柜和衣柜,也让他想了许多。他总是把很简单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 伊林在他们家里走了20多步,就写了一本小书,然后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导游书,是写给那些愿意在家里作一次旅行的人的。
伊林搞科普,不给你讲生活常识,而是以散文的笔调讲很哲学的道理,讲很哲学的人。 
《大自然的文字》就是选自《在你周围的事物》这本书,它是一本科学读物,也是一本文艺作品,里面有故事,有童话。它讲的是在你周围的一些平常的事物,有好多是你以前从没有听到过的,比如说,练习薄是长在树林里的,衬衣是生长在田地里的,或者说冰雹会说明高空正在刮什么风,不倒翁会解释船舶为什么不会倾覆。它告诉你一些就近的事物,也告诉你一些远的事物。它帮助你睁开眼睛去认识大自然,也指导你开动脑筋去改造大自然。这虽然是一本十几万字的大书,读起来却十分轻松,因为它写得生动活泼,浅显明白,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读了伊林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阅读赏析】

下面是戴巴棣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诗中的几节,读一读,看看与课文写的是不是一个意思: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品赏:这首诗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整齐的句式,写出了大自然不同的文字。也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奥妙是无穷的,大自然的变化是有痕迹的,我们不仅要去发现,更要去学习、观察和思索。我最欣赏的是诗人的观察觉度和生动的语言。反复读一读,试着背下来。

【发现自然】

     请用你的办法走进大自然,并用你的眼睛、耳朵、感觉去发现大自然的文字和更多的奥秘,然后把你的发现和思考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大自然的美妙和快乐。

指导:到大自然中去做一次切实的考察活动,把经历、发现、思考、快乐写下来。

太阳级□       月亮级□       星星级□

 

 

 

 

 

 

 

 

 

 

 

 

 

 

 

 

 

 

 

 

 

 

 

 

 

 

 

 

 

 

 

 

 

 

 

 

 

 

 

 

 

 

 

 

 

 

 

 

 

 

 

 

 

 

 

 

 

 

 

 

 

 

 

 

 

 

 

 

 

 

 

 

 

 

 

 

 

 

 

 

 

 

 

 

 

 

 

 

 

 

 

 

 

 

 

 

 

 

 

 

 

 

 

 

 

 

 

 

 

 

 

 

 

 

 

 

 

 

 

 

 

 

 

 

 

 

 

 

 

 

 

 

 

 

 

 

 

 

 

 

 

 

 

 

 

 

 

 

 

 

 

 

 

 

 

 

 

 

 

 

 

 

 

 

 

 

 

 

 

 

 

 

 

 

 

 

 

 

 

 

 

 

 

 

 

 

 

 

 

 

 

 

 

 

 

 

 

 

 

 

 

 

 

 

 

 

 

 

 

 

 

 

 

 

 

 

 

 

 

 

 

 

 

 

 

 

 

 

 

 

 

 

 

 

 

 

 

 

 

 

 

 

 

 

 

 

 

 

 

 

 

 

 

 

 

 

 

 

 

 

 

 

 

 

 

 

 

 

 

 

 

 

 

 

 

 

 

 

 

 

 

 

 

 

 

 

 

 

 

 

 

 

 

 

 

 

 

 

 

 

 

 

 

 

 

 

 

 

 

 

 

 

 

 

 

 

 

 

 

 

 

 

 

 

 

 

 

 

 

 

 

 

 

 

 

 

 

 

 

 

 

 

 

 

 

 

 

 

 

 

 

 

 

 

 

 

 

 

 

 

 

 

 

 

 

 

 

 

 

 

 

 

 

 

 

 

 

 

 

 

 

 

 

 

A. 武力:

来到后面的小山,只见树木郁郁葱葱,山花随处可见,花香扑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蜜蜂从睡梦中醒来,嘤嘤嗡嗡地开始了它一天的工作。蝴蝶也展开漂亮的翅膀,在繁花绿草中翩翩起舞。空地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在追逐吵闹,追蜜蜂,扑蝴蝶,采鲜花……你争我抢,玩得不亦乐乎。大自然在唱歌了,它以优美的旋律告诉我们——这是它的声音,使人快乐的声音!

点评:这段文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气机勃勃,表达了孩子们的快乐心情,文字优美,语言生动,主题集中。

B.刘可:

七月的天气,像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本来晴空万里的,瞬间,雷公公生气了,乌云布满了整个天空,“轰隆隆”“轰隆隆”……风“沙沙沙”地吹来,闪电“噼啪,噼啪”地打着,像个母老虎。顿时,大雨倾盆 ,“哗哗哗”“哗哗哗”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黄豆般的雨点打在窗户上,发出“啪啪”声,这些美妙的声响,组成一首小曲。

点评:这段文字有歇后语,有拟声词,有比喻句,不仅形象,而且生动。但是最后一句,还可以再大胆想象:“这真是浑然天成的一首《雨中进行曲》”

C.王璐:

夏天来了,火热的太阳烤得大地如蒸笼一般,知了在树上叫着‘知了知了’,仍不见得有一丝凉意。潺潺的溪流好像也看不惯这鬼天气,‘咕咕咕’的在抱怨。连天上的雨云也让闷热搞生气了,随着闪电大师的指挥,‘哗哗哗’下起倾盆大雨,雨珠滴落在溪流中,发出异常清脆的声响,‘滴答滴答’十分动听!

点评:拟人的手法,生动而有趣,写出了夏季里大自然的声音。但是“知了”那句之后,可以这样写:好像在说:“真热真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