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正在起变化
(2022-04-05 13:50:02)
我朋友和我争辩说,人们绝对不会像五十六年前那么大范围无知了。……
那个女人一个人独自在小区跑步,被围堵要求带上口罩的视频,我下拉看评论区,一边倒的咒骂,甚至有呼声要求将其拘押。我觉得这个女人竖中指似有“二月逆流”的滋味。我试验过戴口罩,甚至是戴运动孔巾面罩跑步,没到200米就停下来学狗了。如果您不知道,或者忘了,我再告诉您一遍,能量的本质就是粒子定向流动,所谓有氧运动就是利用氧气、水、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形成电子梯度产生动力,用以增加负熵,也就是增加健康指数,如果供应不足或置换不利,就会产生乳酸变为很难逆化的脂肪,所以那些短跑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寿命都不长。也许这算不上什么科学,那天看一专家提议在检测时不要“啊”时,我觉得很有趣,这提议颇有当年倡议的“米饭二蒸法”意味,既米如果不够,可以先蒸一次,等熟透出锅后加水再蒸一次,就可以使米量大增暂时骗骗肚子。我觉得那时候水和煤球肯定挺便宜的。再说个题外话,我们牙医最怕最怕的就是患者上来攥我们手腕子,我妈就是这样,我这一分钟两万钻的钻头刚进她嘴里还没碰到牙,老人家“嘭”一下就能抡开我的手,要是患者的话,给人家嘴唇来个大血口子,怎么赔。当然,确实有很多患者,嘴里不能放东西,我小镜子刚进去嘴里,哥们就开始干呕,如果一天我要看十个患者,遇到一个这样的,我就爆了。所以你得理解那些对不张嘴、躲着棉签跑的患者进行言语攻击、每日工作量巨大到超过负荷的工作人员。说回检测这件事,这专家明显不大懂分子热运动原理,既只要有温度差,分子就会产生运动,只要一张嘴,口内外温度必然不同,而且,请切记您要是能看见分子,我就不是人,好了,无论如何,飞沫就在左近了,不管“啊”还是不“啊”,这就是一杯水倒入渤海湾,第二天可以在好望角检测到其分子的道理。由于检测密集,第二位张嘴基本也在这个空间坐标,第二次分子热运动又开始了。当然专家毕竟是专家,他们考虑到了这点,所以你看到为什么检测都在户外通风处,哪怕是三九严寒。现在请您合上文教版历史书,想一下16世纪文艺复兴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科学会真正告诉您,根源是那场要了欧洲上亿人性命的黑死病。人们再也不相信罗马教廷的巫蛊,才出现了新思潮,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好了,我发誓到今年夏天这是最后一次为了我热爱的祖国动笔了。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真心希望她昌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