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指引茫茫前路,知行合一的明灯

(2018-03-02 00:40:24)
标签:

王阳明心学

示弟立志说

知行合一

立志

优元书院

分类: 王阳明心学与中国文化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阳明先生的三弟王守文来京师以大哥为师,返乡时,先生与三弟深谈,守文顿觉茅塞顿开,但记不住,请求大哥写下来,于是先生写了《示弟立志说》,此文不仅字里行间情深意切,令人动容,而且是勉励勤学笃行、知行合一的经典之作。

【经典共读】

1
“一即一切”的根本所在

在龙场时期,先生就说:“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本文则开门见山立论:“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然后进一步指出做学问的关键着力处:“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无论教与学,从此处着手,培根灌溉,才逐渐枝叶花果繁茂。


2
学习与立志合一

立志与学习的过程是合为一体的。先生认为立志需要“正诸先觉”是向先贤师长学习,特别强调对先贤的理念和教诲要虚心接受,即使感觉不对也不能轻率否定,要审慎思考,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简单地本着功利心只选择“对自己有好处”的;“考诸古训”则是从经典学习。

学习的时候要极具诚意,象“病人求药治病”、“盲人求光”、“跛子寻求拐杖”一样,落实到自身,务必行动起来,绝不是耳朵听听、嘴上说说而已。

阳明先生还列举了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说明立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且指出,即使孔子到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阶段,也是志不逾矩,表达“立志贯穿一生努力”的观点。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立志看成“一瞬间”的动作,就像赛跑时候,发令枪一响,此后只需努力狂奔;或者认为“立志”就是一个喊几句口号,或者搞一个仪式,“立志”的步骤就完成了,那么这种认知会把自己带到沟里,对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用当代心理学的名词做个注解,那就是一种“僵固思维”模式。


3
体与用为一

阳明心学认为,为学修心就是去除私欲恢复心体、致良知的过程。立志,既是正心体又是发挥心体之用。

“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体用为一的妙处,对于为学有困惑者更是非常重要的开示。

在末尾,先生在此强调“立志”需在心体上用工夫,而不必拘泥提法。列出《书》、《易》、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先贤的不同提法与要领,然后小结说:“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最后,又再次殷切嘱托:“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学友问答】

问:
学习本文,我觉得就是一个闭环管理或者说是学习的过程。
1,志之不立……为什么立志。原因
2,正诸先觉……立志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3,考诸古训……立志的参考书籍
4,夫立志亦不易矣……强调立志的过程持续
5,故凡一毫私欲之萌……责志,过程监控
6,后世大患……立志的本质,目的,最终又回到立志的原因与方式方法及如何择志,最终回到先立志的问题上。
陈老师,您觉得这样理解对吗?

答:
这样解,概念上也不算错,只是总觉得有点过于强调分割而不够整体,有点象朱子的模式了。
这几项本来是一体的,多关注整体性,体会“一以贯之”的感觉,或许更好。


以上内容为优元书院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 — — — — — —

《示弟立志说》原文
明 王守仁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搜索微信公众号:优元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