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乐方山庙

(2010-06-15 17:46:18)
标签:

大殿

碑碣

卷棚

过厅

山门

分类: 古今《昌乐》

    方山庙位于昌乐县城南十公里处的方山西坡半山腰,俗称龙神祠、龙泉观、灵泉观或西门大夫祠。是目前昌乐县境内仅存且颇具影响的庙宇建筑。

http://s13/middle/5ef824fet890eb0adefec&690

方山庙-大殿


        http://s1/middle/5ef824fet890f28d09570&690


    方山庙始建年代无考。据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重修方山龙神祠记》可知,在此次重修之前,神宇已“几经烈火焚毁,庙貌猥烬”,看来其始建年代当不晚于宋代或者更早。庙宇主体建筑,自南而北分别由山门、过厅和大殿组成。进山门,穿过厅,步小桥,便可至大殿。大殿面阔三间,为圆木立柱撑持重梁,双扉双牖前坡带卷棚的建筑。卷棚由八根石灰岩方柱撑持,中间四条明柱刻有楹联,其中一联曰“地献其灵,一道清泉千里润;神遗之福,万年甘雨四时春”。殿内梁架檩椽,皆作彩绘,四壁也曾彩绘神话故事。庙宇所尊之神当地民众称之谓“方山爷”或“西门大夫”,但“西门大夫”事迹,据清嘉庆《昌乐县志》载元代碑文所记,却是“遍考未见”,不知为古时何代何人。据《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方山爷所坐之正中神台下,有古洞“其深莫测”;方山爷两侧有妻妾使女,尽皆仪态端庄;大殿两端靠山墙下,塑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众神站像,自是各司其职,生动传神。方山爷塑像前,曾雕有一座木质贴金并装有机械装置的坐像,触摸膝盖即能抬起手臂,不知情者会虚惊一场。这座木雕神像专供人们请回作祈雨或消灾避祸之用。可惜这些文化艺术作品,皆于“文革”期间毁没。

 

http://s2/middle/5ef824fet890eb7e55ce1&690

方山庙-庙门全景

 

http://s15/middle/5ef824fet890eb7c6f30e&690
方山庙门

 

http://s16/middle/5ef824fet890f4947c5cf&690


http://s16/middle/5ef824fet890ec761c03f&690
方山庙大殿前石桥


http://s14/middle/5ef824fet890ec771097d&690

方山庙过殿西南侧面


http://s4/middle/5ef824fet890ec7434063&690
方山庙过殿正面 

 

    大殿前不远处凿有一池,名为方水或方山池,是方山庙的特色景点。中间为一南北向独拱小桥,桥面呈弧形,两侧有石栏。桥边池畔,黄杨青翠,古松劲挺,是游人赏景小憩的极好处所。《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记曰:“祠前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内畜金鱼,池畔古槐绕藤,绿竹夹道,紫薇黄杨罗列左右……,寺外翠柏苍然,称一邑之胜”。乐安人李章含《游方山赋》中亦有“祠前有池,一勺泓然,池形如硅如盎如仰玉,洼水如钅监     如琅玕,如玻璃,如绿沉瓜,空行秀藻,面浮落花,绮纹糓秀、疏密横斜,春濯蜀江之锦,新浣若耶之纱;其用宜溉宜漱,宜投缨示洁,宜洗许由之耳,宜试陆羽之茶”的形象描绘。今之景虽不如前,但古风犹存,遗韵尚在,仍是令人神往之所。

 

http://s13/middle/5ef824fet890eef758eac&690

    方山庙最诱人的景观当为“方水朝烟”,是流播广远的昌乐八景之一。指的是方山庙内晨晓的景象。当长夜渐退,山峦微曦,便有缕缕雾烟从方山池中袅袅升起。幽婉柔和,轻摇漫缠,如纱如练,渐渐溶入缈缈林烟。特别是晴好天气,衬以山背初阳的明丽,主次分明更是如同仙境,故为文人骚客所称道。明洪武年间,昌乐县令于子仁作《方水朝烟》诗曰:“几缕朝烟冥色收,水光澄澈晓光浮。和云笼树添诗债,漾日成纹佐客瓯。有本源通沧海润,无波神护碧天秋。何人汲取池中水,噀于苍生济旱愁。”与清康熙年间进士昌乐知县贺其昌的“岭半明霞覆碧波,疏烟薄雾晓来多。绡笼一曲习家水,画写三分黛子螺。背树晴岚迷断壑,沿溪空翠染青蓑。轻盈解作苔边露,留得新痕任踏莎”的同题诗,是其形象写照。一池清泉,几缕烟霞,见智见仁,有胆有识,经文人墨客的笔墨渲染,便平添了许多韵致,使其成为方山庙这一佳作的点睛之笔。

    方山庙的另一景观,当是几百年来遗存的石刻碑碣。据统计,庙内现存自元之后的碑碣近二十方。其中见于志书记载的有:立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的《重修方山龙神祠记》碑;立于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的《祈雨有感记》碑;立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的《重修方山龙神祠记》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65年)的《方山灵泉观碑记》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67年)的《重修龙神祠记》碑;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的重修碑;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重修碑等。这些碑碣的书法、撰文、镌刻,都是当时地方名流,除有一定艺术欣赏价值外,还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在此还应提及两方碑石需要给予重视。其一为明万历进士知昌乐县事李思孝撰并书的诗碑,碑厚零点一、高零点三九、长一米,刻《方山池夜饮》二首,行草书体,遒劲流畅秀美,极有韵致。一曰:“池泉四绕碧云峰,月朗天高露气浓。古洞深沉常吐雾,老槐盘错欲成龙。客贪夜饮频呼酒,僧进霞餐旋煮葑。乘兴还期登绝山献  ,南楼隔岸送晨钟。”二曰:“高山石窦水融融,冰雪侵人华发松。烹茗无劳求玉液,看花自有削芙蓉。疃钟几度全飞壑,明月高悬半落钟。胜地良辰多不再,漫题诗赋寄行踪。”其二为《护山碑记》,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碑高五十三、宽九十五、厚十厘米。楷书体,刻以护山保林规约,如:“纵牛羊者罚钱十千,偷树株者罚钱五十千”等。是县内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护山护林碑,对后世尚有启示作用。

http://s15/middle/5ef824fet890f78f5a5fe&690
 方山庙30年前旧貌

 

http://s2/middle/5ef824fet890ed5508bf1&690
             方山庙五棵松                                  方山庙古松

    作为一邑之胜的方山庙,名声远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六月二十七日,为传统庙会。每至此日,八方民众,三教九流,便云集于此。携妻带友,烧香拜佛,说书唱戏,品茗小吃,自由自在,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http://s7/mw690/001JPpv0zy6GY8gjPGC86&690

庙 会

http://s16/mw690/001JPpv0zy6GY8gq6o71f&690
庙 会

http://s7/mw690/001JPpv0zy6GY8gkVzUf6&690
庙 会

    昌乐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在1983年就已经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