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2套寻宝走进赤峰台前幕后

(2010-08-22 22:16:05)
标签:

电视

藏品

红山文化

台前

李佳明

赤峰

文化

分类: 文化

央视2套《寻宝》走进赤峰台前幕后

 

 

甲才(图文)

 

央视2套组织国内顶级古玩鉴定专家,自2006起两次走近赤峰鉴宝寻宝,这里的魅力何在?按央视主持人李佳明说的:赤峰因有一座红色的山峰而得名,更是因1971年在三星塔拉出土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c形玉雕龙,称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玉龙之乡而杨名。这里发现了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有华夏第一村之美名......这里有神秘的契丹文化、悠长的蒙元文化.......。这里是中国北方历史文化的缩影,各历史层面在这里从没间断过。

难怪,2010年6月18日 央视《寻宝》再度来到美丽的赤峰。

一大早,2000多名藏友拿着2800件宝贝领号排队等待专家海选鉴定。民间寻宝金银青铜器鉴定专家金申、瓷器鉴定专家邱小君、玉器鉴定专家王敬之、书画及艺术品价值评估专家龚继遂,8点30分准时来到赤峰市国际会展中心,一字排开,仔细判看每一件藏品,专家现场评点鉴定近5个小时,最后统计此次鉴定真品率达75以上%,在数千件民间藏品中,选出56 件入19日央视寻宝现场彩排。彩排现场分两期在央视2套8月8日和22日黄金时段首播。

人们较直观的欣赏到选宝的现场,品味之余,更想知道寻宝台前幕后的一些事。

 

1、寻宝节目节俭更能贴近大众化

 

这次央视2套寻宝节目组成员轻车从简,鉴定现场的专家及编导工作人员中午吃的是盒饭,运来的设备也不如2006年那次《鉴宝走进赤峰》多,费用不足上次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笔者在现场与央视寻宝编导制片人李建伟交谈时,他透露:央视鉴宝节目已改为寻宝了,主持由罗熙月变为李佳明,我们节目风格有很大改进,寻宝节目节俭更能贴近大众化。

 

2、重在参与,入围藏品并不个个是真品

 

在寻宝专家鉴定现场,专家选出56组件入围。当专家说你的藏品入围了,藏友拿着入围品到后台登记拍照,出来后第一件事,要向亲友显摆一下。我就遇到一位藏友,高兴地说:我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入围了!这时人们投来了异样羡慕的目光,“人家有眼力,收一好玩意”。事后专家透露,元代青花釉里红双彩瓷,目前,在民间没发现过,如果有一件,那就是奇迹了,他看了做旧的瓷面,并没有直接说出此物的新老。藏友疑惑,那为什么让入围?寻宝节目播出后人们才提味到:入围藏品并不个个是真品,重在参与,为了做活寻宝节目,有真有假对比,目的是提高藏友对真假藏品的鉴赏力。入围56件组藏品彩排现场鉴定点评:原版文物32件、改版文物2件、真品巴林石2件。其他20件属新仿品。

 

3、8件与14件红山玉器的出处

 

有心留意的观众,会注意赤峰民间国宝红山文化玉器一组中的数字变化,在彩排专家点评红山玉器时,上来的是一人,拿的是一箱8件玉器,而最终投票评出赤峰民间国宝红山文化玉器一组是14件,这为何故?据了解,14件红山玉器,是新成立的赤峰红山文化研究会,多名会员不同风格的藏品,经过专家台前幕后反复鉴定,均属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原本两箱14件两人一起上,也许是为了作节目简洁、清晰、不乱,初评只上了8件。为了数字前后衔接直观的变化,屏幕14件民间国宝一一露镜展示,给了有心观众最后的交代。

 

4、央视2套出现两次的文物,4年后价值翻了3番

 

笔者在2006年9月11至13日,参加了央视2套鉴宝走进赤峰现场彩排时所看到的,一名赤峰收藏者在翁牛特旗其甘用200元收到的那件嘉庆年制的蓝色琉璃摇铃尊,彩排现场专家估价8万元。4年后,同是央视2套鉴宝走进赤峰彩排现场,再次见到这尊琉璃摇铃,尊是4年前的,但藏友换了另一个人,他是花20万元在那个藏友手买了的,专家再次估价25万元以上。

 

5、智者不看重藏品的价值,关注的是承载的历史信息

 

这是来赤峰央视寻宝组专家们的共同语言,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文物的残缺,以往人们因为它不值钱就随意扔掉了,这很可惜,文物古玩残破不要紧,只要收藏出一个系列,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历史信息。专家告诫人们:要保护露天历史遗存、要珍惜爱戴手中的文物。

 

http://s16/middle/5ef6c1b1h8e6fc005b5ef&690

央视二渡入围的清代蓝色琉璃摇铃尊(来自央视2套8月22日18时寻宝走进赤峰首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