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尼岩文岩画与毛瑙海山——匈奴与东胡之战留下的遗迹

(2009-12-06 04:28:38)
标签:

东胡

匈奴

鲜卑

乌桓

青铜

古战术

单于

东胡王

吴甲才

文化探秘

分类: 历史文化探秘

一块青铜牌饰隐藏着一种诡异的古代战术

两千年前东胡为胜战训犬之地名字仍用至今

长城以北的匈奴何时何地击败强势部族东胡的

                 一线考古补史料之不足——历史大揭秘

 

如尼岩文岩画与毛瑙海山——匈奴与东胡之战留下的遗迹

吴甲才(图文)

 

 

http://szb.northnews.cn/nmgrb/res/1/20091130/79621259541798843.jpg
秦末汉初犬咬马前腿青铜牌饰

  秦末汉初,源于河套文化区的匈奴部族,在冒顿单于的统帅下,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等五部,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支强大的匈奴部族以河套文化区为中心在蒙古草原兴起。对匈奴传奇的历史,我们目前只有在《史记》、《汉书》中略知一二,但更多的谜团尚未解开。 

  谜团之一就是匈奴有无文字?在史料中找到的答案是,无自创文字。(《史记·匈奴列传》:“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但匈奴在争战、交往、融合之中不可能无文行事行政,他应借用别族文字(《汉书·匈奴传》等已记载过匈奴使用汉字的历史)。 

  除汉字以外,匈奴是否借用过其他文字,是何文?经过近现代考古,现已有了蛛丝马迹。

  有关毛瑙海山岩文画 

  公元前206年至前209年,匈奴把东胡赶出故地西拉沐沦与老哈河交汇腹地的毛瑙海山,东胡逃避到远离家园的鲜卑山和乌桓山上。他们的历史除文字资料外,其余更多的是按他们行走的足迹来发现的。近年经实地探查,在东胡故地的毛瑙海山上,发现有两幅古代西域文字的岩文岩画,这对于研究探讨河套文化、欧亚草原文化以及古代中国北方民族碰撞、交流、融合、发展,可起到实物佐证作用。 

  岩文是在毛瑙海山东坡陡立的磁铁石上,从上往下划刻出15个文字符号,每个文字符号宽长度3至7厘米不等,其中有一字象汉字的“父”字,但该字上不是开口的“撇捺两点”,是闭合的“人”字形。此字此山有两处,另一处岩文写法与前处如出一辙。上述可辨的15个文字符号,与国内外考古资料比对,经有关专家初步认定,属铁器时代的古如尼文字的文体。 

  单就此山出现的“父”字,有如下解释:一说房子,二说穹庐,三说拥有、占有之意。很有规律刻出的这些古文字,是战胜者的喜文,还是战败者的哀音;是部族交换的契约,还是巫师的诅咒;是拥有者的标碑,还是亡者的遗言,目前尚不知晓。 

  有关如尼文字 

  如尼文字起源,多数学者认为是根据古阿拉美和伊朗字符创新而成的,文字符号多由直线和斜线构成,个别字符有曲线和几何形的,很少有平行的横线。它发展有三个阶段,最初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目前,此阶段此类文字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发现有三处(见关东升主编的《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在中国境内如今只有在毛瑙海山上发现两处。其它两阶段在公元后,多出现在壁画书札中,但写法与前一阶段有所不同。 

  产生于公元前5—2世纪的古如尼文字,出现在东胡领地令世人感到蹊跷。细细品味司马迁的《史记》,又感到不奇怪。秦末汉初,中国版图形成两大主流部族,长城以南是汉庭,长城以北是以匈奴为主的北庭。在长城以北的广阔草原上,敢同匈奴抗衡的,东是东胡,西是月氏。为了平衡左右的强势,头曼单于采取了东娶东胡之妾联姻,西将大老婆所生的冒顿送月氏作人质,缓解麻痹对方,等待时机予以攻击。 

  没想到冒顿另有所想,他认为父之妾合谋立生子为太子,把自己送西域意在废除。他既生气又郁闷,开始琢磨各种武器战法,其中就有著名的响箭。这期间他接触学习不同语言文字(其中应包含如尼文),这些为他日后展示雄才大略,进行了必要的知识积累和铺垫。 

  他在朋友的帮助下窃马逃回,利用父亲拨给他的一万骑士昼夜苦练,最终射杀头曼成功,被部下拥为单于。冒顿本想整军西进,但东胡王看不惯冒顿杀父立己为单于的举动,采取试探的做法,即要冒顿将头曼遗留下的千里马给他。冒顿听从了。又要冒顿把他的正妾(阏氏)给他,冒顿又听从了。东胡王自以为尚未站稳脚跟的冒顿在强盛的东胡面前不会有所反抗了,就放松了警惕。后又再次提出要千馀里瓯脱外之地的要求,原以为冒顿会顺从的答应,没想到冒顿以维护国土为由,迅速调动起拥戴他的所有部族兵马,采取闪电式战术一举击败了东胡。 

  此后,东胡退避鲜卑和乌桓山,以西的大片领地收归匈奴帐下。东胡故里的毛瑙海山上出现的如尼文中,释为“房帐或占有”之意的“父”字,应属匈奴胜者获地后所为。

  有关毛瑙海山 

  毛瑙海是蒙古族袭用的古胡语,凶犬之意。此山,地处沙漠沼泽中心地带,东西山脉为红褐色,中间为黑褐色,此山有新石器至铁器时代的各类古岩画千余幅,古人居址及古墓数座。

  “犬咬马前腿青铜牌饰”产于此地,这种牌饰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佩饰,它传递古代胡人一种战术技法。他们专门训出一批护主的狼犬,随主一起参战。主人利用它目标小、速度快、识别力强等特点,随战马一起厮杀,专咬敌马前腿,只要咬住,就出现人仰马翻的惨剧,由此主人得以取胜或逃脱,转危为安。这种战术,匈奴和东胡交战中相互借鉴,应该是同期共用的一种战法。

  如尼文岩画、毛瑙海山(胡人训犬之地)、犬咬马前腿青铜牌饰,三者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应是中华民族在战争、融合、统一的事业中,留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摘选《内蒙古日报》2009年11月30日)

如尼岩文岩画与毛瑙海山——匈奴与东胡之战留下的遗迹

 

如尼文岩画局部图,选自吴甲才编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红山岩画》17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