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山岩画与阴山岩画的渊源关系及岩画发展三阶段实图赏

(2009-03-16 17:22:12)
标签:

古代岩画

世界岩画

中国岩画

河套文化

红山文化

文物考古

央视10套交流

分类: 文化

                               

                              
                
 

                    红山岩画与阴山岩画的渊源关系
                         及岩画发展三阶段实图赏析
             
                                   

                                           吴甲才/文图

 

    红山岩画是指红山文化区域内,古人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法绘制的各类岩画总称。红山岩画地处阴山山脉以东,大兴安岭西南赤峰地域内。笔者受“中国岩画之父”盖山林先生发现阴山岩画的启示和后期指导,利用九年多时间,对红山文化区域内百余座山进行踏查,共发现近万幅岩画,对这些岩画经过整理分析后发现,红山岩画与阴山岩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点。现将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红山岩画与阴山岩画两者渊源关系
    

    一是岩画的地貌及环境。河套和昭乌达两大平原同在北纬42度左右的中轴线上,据考古资料表明,这两大平原在8000—7200年前就已进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列。河套地区以东700公里的敖汉兴隆沟,已发现世界上最早由人工栽培的谷子和黍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先生首次发现)。应该说这两大平原农业的起源是同步的,它所带来的是这些地区古人的殷实和富足,有艺术想象力的智人,才有时间绘制各类岩画,来表达心中的意愿、意念或受巫王的指使定格作画,供人贡奉朝拜。
    二是岩画的密集程度。阴山尚有5万幅岩画,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岩画区域,而红山文化区域内岩画尚有近万幅个体岩画,是阴山岩画的五分之一,两处岩画数量不同,但就其密集程度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可观的,从一个侧面说明两地除农耕、游牧文明先与其它地区外,更重要的是两地有智者人群在活动,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天地人世间万物的理解摹绘,尊崇祀拜。
    三是岩画的作法。红山文化区域内古代岩画制作方法共有9种,迄今为止世界各地岩画的制作方法在这里都能找到。某一地区、某一时代,因绘制手段的改进,制作方法也有所不同,青铜和铁器时期也出现过与石器混合制作出的岩画,但就做出的神格面而言,其磨刻的线条远不如新石器时代的圆润、流畅和飘逸。
    四是岩画的风格。两地岩画风格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红山文化区域内新石器时期以拟人手法绘制出的太阳神、神格面、鸟神等形象居多,青铜器时代前后多以写实动物为主,各地各具特色的岩画凸显了草原文化的博大,历史的厚重。在文字出现之前遗存大量的不同时期的岩画中,很少看到后朝毁前朝之作,但有一些是后朝在前朝岩画基础上制作而成的,这一现象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为岩画断代提供了帮助。
    五是信息的交流。以青铜文化发详地著称与世的河套地区,特有的青铜器遗存流传甚广,在赤峰地区出土过很多青铜佩饰,纹饰图案与河套地区的相同,而且鹿纹、太阳纹与绘制出的同一时代岩画纹饰相同。这说明两地古代人有诸多的往来关系,战争、迁徙等因素的出现,促进了两地及中原等地区文化、民俗、工艺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和渗透,打通了欧亚草原交往之路,这也符合王建平先生提出的泛河套文化圈所涵盖的大文化区域。

 

                                 岩画发展三阶段实图赏析

   

    在红山文化区域内,有三块奇特的组合岩画,它们绘制的时代和表像不同,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岩画发展的路径。
    第一时段,以拟人夸张为主的白庙子山新石器时代的图符岩画。这幅有19颗星体、14幅画面的岩画(见图一、二),红山岩画与阴山岩画的渊源关系及岩画发展三阶段实图赏就各幅图像所处位置看,它们不是孤立随意之作,在天地人世间敬拜的图腾各有其位:岩石顶端代表太空绘有新石器早期北天的北斗七星、南天的三星;岩面上方代表天空绘有太阳神、月亮神;岩面中间代表天空绘有鸟神;岩面中下方代表人世间绘有神格面;岩面底端代表地上绘有玉猪龙面。这种体态分布,自然就构成了一幅天地人世间古人所崇拜各有其位的不同形制的图腾。这幅岩画应该说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神本社会的写照(详见《北方文物》2007第一期)。
    第二时段,以抽象表形表意为主的大黑山红山至小河沿文化期的文符岩画。这幅在两平方米岩石上,绘有30个文符的红山岩画与阴山岩画的渊源关系及岩画发展三阶段实图赏岩画(见图三、四),是一幅文符上下联贯密度很高的岩画,这幅组图文符比龙山陶文符(史学界称之为初始文字符号)多19个。文符所绘的位置不同、状态各异,是一幅有时空感、有动感的组图,其中3个动感人体符号,备受关注,它们应代表不同性别、在不同位置上、向同一方向奔跑,目标是中间有一个象箭体拉着三环两线体的东西奔跑,表形、表意表现的十分清楚,这幅岩画所反映的应是史前这里曾发生过诸如陨星落地、洪水、地震等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惊动了这里所有的生灵,画面应反映的是当灾害来临之际,通过巫术祈求福星相救远离灾区的一幅祈福图。这幅图的意义在于:它向世人展示了岩画由形象图符,向抽象有记事功能的文符过渡的过程,并把复杂的图形变成简单抽象的符号,来记载事物和事件。从此可以看出这幅岩画中的文符,已有表达文字三相式的功能,即表形、表意、表音(表音尚未试读出),此幅文符年代是5500—4200年,与古埃及象形文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同属一个时代(详见《中国文物报》2008年9月5日版)。
    第三时段,以大写意为主的毛瑙海山青铜至铁器时代形体岩画。这幅是一个男子汉手拉着一只大鸟(猎鹰)和右上方红山岩画与阴山岩画的渊源关系及岩画发展三阶段实图赏“父”字符号所组成的写实岩画(见图五、六),图虽少但它反映出青铜至铁器时代,这里民俗、鹰猎、应用文字等诸多历史信息,“父”字有的说是西域古如尼文体,有的说是甲骨文体,目前尚无定论。但字符、图符之间应有一种未解的内在关系。
    上述三块奇特组合岩画的出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对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8.10.18于中国.河套文化年会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