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2日播出:梦回红楼话美食4
(2010-09-25 15:28: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节目预告 |
栗子
【食物溯源】
栗子,性味甘,温。其又称板栗、栗果、大栗、毛栗。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每年8~10间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壳取仁用。栗子是我国的传统特产,在果品中,栗子的栽培历史最为久远,在陕西半坡村新时器时代的遗址里,便有栗子的踪影。
人们最常见的栗制食品有糖炒栗子,其香甜可口,味美怡人。栗子炖猪蹄、栗子炒子鸡,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席上珍肴。栗子还是制作糕点和饮食的好原料,如栗蓉月饼、栗子糕、栗子香酥鸡等,都是由栗子制作的名吃佳肴。由于栗子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兼有大豆、小麦的营养,堪与莲子比美。故有“干果之王”美称
【中医功效和临床应用】
1.养胃健脾:脾胃虚弱之反胃,泄泻等证。栗子 30g,大枣30g、山药60g、大米100g,煮粥服食。《本草纲目》中记载有:“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颗顿愈”。
2.补肾强腰:肾虚腰膝无力,小儿筋骨不健,夜尿频多等。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意即栗为补肾之宝,是治疗肾虚的主要食品。故有民谚:“腰酸腿软缺肾气,栗子稀饭赛补剂”。可单用,每日早晚各食生栗子2枚,细嚼慢咽,日久有效。
3.活血止血:吐血、衄血、便血及跌打损伤,筋骨肿痛,金刃斧伤等。治疗吐血、衄血、便血,以生吃为佳,《滇南本草》曰:“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治疗跌打损伤,筋骨肿痛,金刃斧伤,可捣烂外敷,《新修本草》言:“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淤”。
【现代实验和临床研究】
1.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2.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防治骨质疏松等证,延缓人体衰老 。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钙、磷、铁,及不饱和脂肪酸。
【用量用法】内服:生食、熟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烂敷患处。健脾止泻宜煮食,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生食。
【食用注意】生食难消化,熟食又易滞气膈食,故不宜多食。
l
不宜与牛肉同食。二者均为不宜消化的食物,同用影响消化功能。《饮膳正要》:“牛肉不宜和栗子同食”
l
不宜与杏仁同食。同食易引起胃痛。
l
1.脾虚不运、气滞胀满者及脾湿者禁用。因生食难消化,熟食又易滞气困脾。
2.糖尿病人不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