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小引《去山顶种一棵橡树不是松树》

标签:
苏白素读小引杂谈 |
分类: 如。雁歌 |
http://s1/middle/5ef54e9fg985e63592df0&690
《去山顶种一棵橡树不是松树》
——作者:小引
去山顶
种一棵橡树
让落单的鸟
望着它飞
我曾经想过
在月亮好的夜晚
一个人去那里
看看山下的灯光
就可以了
我靠着橡树
什么都不说
山顶寂静无声
人间若有若无
我的橡树
在微风中颤抖
每一片叶子都不同
每一片叶子都很好
2008/5/24
有时候,我会毫不掩饰对一首诗的喜爱。就像在琳琅满目的商场,总有一件东西会让你眼前一亮。写诗的人太多了,诗歌太多了,多到我不愿意去读它,不愿意在茫茫大海里寻找一粒珍珠。更多的时候,我是在遇,比较幸运的是,有时候一首好诗,它会自己跑到你的眼前,你看啊,它那么美好,使你禁不住一次一次地去读它,一次比一次喜欢它。
小引现在的诗歌写得少,可能是因为诗评写的多了。许多人读过他的那首叙事诗《轮渡码头》,那种冷静平缓的语调叙述下的恢弘的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小片段,至今令人回味无穷。更多的人会想起他那首《西北偏北》,“西北偏北羊马很黑/你饮酒落泪”。我读过一些诗,多数读过就忘了,这首却几乎可以背下来,当然,这个和它的篇幅有关,也和自己的一点浪漫主义情结有关。说句实话,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能够完全读懂这首诗,它应该是小引的成名作,这首诗,奠定了小引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基础,或许小引本人并不同意,他可能更愿意自己离现实近一些,不过,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森林中的花豹子》。这首也许是难得的小引的比较有色彩的诗,简直是色彩缤纷。小引写这样的诗歌很是得心应手,不过,他仿佛更愿意写一些主题沉重的诗歌。
我总是觉得,要理解一首诗,一定要先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比如《轮渡码头》,后来他在《流芳记》里提到过,是在2004年的春天。我在流芳记里读出了轮渡码头的味道,两个不同的文体,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伤感和怀旧情绪是一样的。这个时候的小引,被忧伤包裹,可能他自己还不知道。同样的,《夏天已经远去》也是很不错的散文,我读到的时候,那么多年来的秘密仿佛被无情地揭开了,因为一时间的难以接受,我竟然掉了几滴没用的眼泪。如果小引不写诗了,还是去写散文比较好,至于诗评,完全是没用的东西,是诗人在浪费才华。
小引后期,或者我不能说是后期,就是说,在04年以后,很少有好的诗歌。当然,你不能要求一个诗人创作出来的诗歌每首都是精品。他的技术已经娴熟,创造了一些经典,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在复制,甚至更多的时候,也许只是情绪的宣泄和作可能的尝试。好在大多数的诗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否则可能真的会饿死。
但我还是在一大堆诗歌里遇到了这一首。
这是央金推荐给我读的。《到山顶种一棵橡树不是松树》。我读到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为什么“到山顶种一棵橡树而不是松树”?他说,你自己去理解。然后给了我一个提示:橡树比较柔软。我去百度了一下,果然如此。但依然不能理解。若干时日的一个下午,我读小引的诗。然后,再次遇到这一首。
在遇见这首之前,我已经遇到好几首类似的诗了。比如,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并为之沉默良久的《你在长江边散步的时候会不会遇见岷江漂下来的灵魂》,我正想说,2008年的小引不太好看,这一首就出现了。之前,他说《不要》,后来,又写《坟川》。太煽情了,反而觉得寡淡。2008年的5月,不堪回首。“有人顺着内江/留在了成都/有人却顺着外江/流落四方”他什么也没说,像在唱一首轻轻的歌谣。可听着的人儿要流泪,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去山顶种一棵橡树不是松树,落款日期:2008年5月24日。仿佛它等在那里,有朝一日就是为了让我看见。虽然央金说,橡树柔软,松树坚挺。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去种柔软?并且和松树联系起来?这时候我才突然想起来,这是08年5月的诗。
好像人死以后,是要在他的坟头种一棵松树的,有松柏长青的祝愿在里面。人们渴望不朽。松树,也象征坚强吧,那时候,不都说要坚强吗?不都说不哭,挺住吗?就在大家都绷着一根弦要坚强挺住的时候,小引说,我们去种橡树吧。
橡树,如果在这里是柔软之意,那么,我想更进一步说,它是一种温情,是人性最初的弱点。让我们为生命痛哭一场,其实,也不必假装坚强。“山顶寂静无声/人间若有若无”,其实,我几乎可以断定这里的山顶,与坟头有关。
再读一读吧,“去山顶/种一棵橡树/让落单的鸟/望着它飞/我曾经想过/在月亮好的夜晚/一个人去那里/看看山下的灯光/就可以了”。好安静。死亡很安静。“我靠着橡树/什么都不说”,不说,什么都不用说。“山顶寂静无声/人间若有若无”,人间很空,一切都是虚妄。“我的橡树/在风中颤栗/每一片叶子都不同/每一片叶子都很好”,每一个灵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个,都很好,死亡让众生平等。
如果说,小引的浪漫主义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现实主义的小引,则更能打动人心。他写过许多大的东西,而且,我发现,他很喜欢写国家和主义。虽然,那些语气显得他并不在于这些,但实际上,一个80年代末期的大学生,是不可能忽视这些的,这曾是他们愿意为之流血和献身的东西。可那些东西都是虚无的,或者说,如果现世安稳,是无需去苛求的。小引曾经评析过福尔克劳·布劳恩的《封地》。“我留在国内并在东部谋生。/我的格言,危及我的人生”。
说实话,我不读译诗(原文读不懂),因为文字的差异,价值观念及表达习惯的差异,读外国诗总觉得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难以跨越。但这首诗,读懂了。或者说,大致懂了。小引的解读很精彩。当然,诗作更为精彩:“我的格言危机我的人生”“我追寻的归宿不是国家”,一切不是生活,“我要的封地,却无人给予。”我喜欢传达过来的沉郁之气。用平静来表达不平静。关于国家和主义,很容易成为空洞的口号。但有些人却要求简单,虽则简单,却不易达到。还有,原来我们一直吃的是青贮饲料啊。很多时候,我们浑然不觉呢。
《Twitter 跨省》
我要一间自己的房子
在三省交界的
小山谷里
推开窗
是湖北的松树
敞开门
有四川的河水
我的屋后
是陕西的山岗
那里的大雁
从陕北飞来
我在深夜写诗
我反对你们
反对你们宣称的
某某主义
来敲我的门吧
秘密警察
不用跨省了
也无须审判
我早已习惯这神殿的黑
我早已是你王土中的囚徒
这首诗,是最近的一首,我读了,久久不能言语。这和我的习惯有关,我惯于在读到一首好诗的时候沉默。也惯于在沉默很久以后的某个时间,慢慢说出想说的话。其实,我很想说,可以不必这样悲愤。我希望没有秘密警察,我也希望没有黑暗和囚徒。而那个写“西北偏北,羊马很黑,你饮酒落泪,把兰州喝醉,把兰州喝醉,你居无定所”的诗人,仿佛就地消失了。如果消失,那么,我希望最后出现的地点,在遥远的西域,有大片的格桑花,和从珠穆朗玛上流淌下来的干净的雪水。
2010.12.27午后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