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活在珍贵的人间
标签:
杂谈 |
PS:看到下面这样的文字,时间仿佛回到了好多好多年前,我们这代人都还小,生活怀着大大的希望,心灵透明清澈,捧着一本高中课本,透过窗户寻找生命的影子,外面的风景是自由的世界,室内的绳索牵着未来的琴弦,心随阳光下斑驳的影子的蠕动而跳跃,嘴里不由自主深情并茂地念叨那些句子,长长短短的方块字组成的优美的句子,心中一阵温暖。那时候,我们都爱阳光,爱与自然相关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那时候,我们会去爬山,站在高高地山顶呼喊,那时候,我们悠然自在安适,那时候,外面的世界与我们无关,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美好的东西注满小小的心间。亲爱的我们,在马不停蹄地为未来奔波的途中,若果觉得正途径沙漠,心灵干涸毫无灵气可言,是否还会怀揣着寻找一泓清泉的梦想,在溪水边,埋一颗种子。亲爱的你们,当我顽固着长大,当我不再可爱,你还会一样爱着我么,还会像以前爱可爱的我那样爱着现在这个不可爱的我么?谢谢某某大诗人的文字……
活在珍贵的人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幸福,对于海子是个敏感而又向往的词汇。幸福找到我/幸福说:“瞧 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海子自己这样写道,或许,他并不知道比幸福还要幸福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更多的时候,海子的内心世界充斥着寂寞、忧伤甚至消极。可以说,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海子,最主要的是他的诗歌。可惜,粗浅知道他的人只记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海子总会毫无预兆地刺痛你的心情,他带给你的是一片空白和忧郁。那时我在远方/那时我自由而贫穷。海子心中的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你在浮想联翩,你想知道海子会不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隐匿他的心绪。然而,你读到的却是:这些不能触摸的 远方的幸福/远方的幸福 是多少痛苦。那一刻你应该是明白了,因为深藏你心中有那样一个人在远方,曾以为是你的幸福,如今却不能触摸。
海子路过德令哈的时候写下了《日记》,透露着他最隐密的情愫。我们一句一句的朗诵就会发现他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绪。夜色之中,海子低沉默念“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我们读到了诗歌背后的孤独和心酸。一个人,望着星空,他会流下泪水吗?“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戈壁之中荒凉的城市,让海子的心情降到低点。那是1988年的7月25日,夜雨降临。当悲伤找不到出口,无处发泄时,唯有文字流露出的呐喊: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累了,人生的路啊,他一直在走,那些美好的憧憬只是幻觉。他最终只得选择沉静下来,“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他不是单单的选择了用一种消极而又悲观的态度面对他所在乎的一切。“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他在22年前的德令哈沉沉睡去,一坐本来和他无关的城市。
海子没有姐姐,他只是觉得姐姐会懂他,给他温暖和慰藉。温暖,随着他爱过的四姐妹离开,这仅成为了一种渴望。他不止一次地在诗里写道“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内心孤寂,喝酒写诗,这足够说明为什么会有一个让他如此想念的姐姐。姐姐,只是一种幸福愉悦的化身,仅此而已。
海子的离去被赋予着更多的象征。海子带着《圣经》走了、骆一禾病故、戈麦焚诗自沉、顾城杀妻自缢,诗人的路越走越难。海子用死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而,离开后留下的除了诗歌,就是人们的解读和在每年的3月26日写下或长或短的文字略表怀念。我们再来翻开那本诗集的时,已经布满了灰尘。每一年,就这样一次,用心地阅读,甚至流泪。
有多少人会替海子作出这样的假设:搬离昌平,那是让他孤独的地方,当“孤独不可言说”,留给他是一条用生命为诗歌殉葬的路。他应该拥有属于他的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让他安顿下来,“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坐在微温的地上/陪伴粮食和水”。他在这村庄应该拥有房屋,不必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只要与爱人有关就可以。他应该拥有一块地,种下麦子,然后等待成熟。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不再野蛮也不再悲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与幸福/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唯黄昏华美而上。
诗歌,在如今的社会已经昂贵而又奢侈。海子,在如今的社会已经陌生而又异端。只是,我们依旧希望有那样一种美好的文字,用诗歌的体裁,将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事物呈现出来,忧伤抑或感动。当更多的我们,在这一天默念或者朗诵海子的诗歌,在这一天安静地期待海子会在某个春天复活,我们心中还怀揣梦想与期待。我们,包括海子,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唯一一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