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鸿门宴》中樊哙形象赏析

(2018-09-20 08:26:49)
标签:

转载

                                      《鸿门宴》中樊哙形象赏析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      杨继东
      《项羽本纪》是《史记》思想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在其节选的《鸿门宴》中,处处是显露杀机,杯盘碗盏与刀光剑影交替。在这波诡云谲,风浪迭起的宴会中,我们始终对一个身系刘汉集团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的小人物樊哙颇为惊异,真可谓卓然而立,形象丰满。
     当刘邦在宴会中身处危机之中,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未等张良之言出口,樊哙似已从张良之匆忙中觉察到鸿门宴上形式一时剑拔弩张,于是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今日之事何如?”开门见山,没有客套,流露出一份责任,一种机警。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此时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之言片语,字字千金。其心忠、心切、情急,跃然纸上,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文中樊哙刚一出场,其尽职尽责的形象已初步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来。
随后,文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一个赤胆忠心的勇士形象。奋不顾身闯军门,急不可待救刘邦,足见其耿耿忠心;侧其盾撞卫士,孤身一人入险境,足见其骁勇。对于樊哙如何独闯虎穴文中竟未着一字。只给读者留下“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有惊无险的场面去想象。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司马迁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勾勒了一个豪气十足的怒目金刚。这种怒则是显其威,显其威同时也显其勇。对于“力能拔山”“气能盖世”的项羽,初见樊哙其刚烈勇猛之势,竟也“拔剑而跽”,这个动作虽细微,但也从中流露出项羽内心的惊慌和震动,同时也烘托出樊哙的神勇。后面紧跟的一问一答,看似平淡,实为烘云托月。项羽一方想掩盖其内心的惊慌和震惊,另一方面又要强装王者风范,都衬托出刘邦的小小卫士之勇之威,这可谓借物发力。
    “赐之卮酒”,赏其彘肩,赞其壮举,再一次呈现出樊哙的勇士形象渐趋丰满,行文至此,似已风平浪静。作者笔法虽简却胜繁,从正面直叙,从侧面烘托,通过言行神态以示其忠、显其勇、壮其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但司马迁笔下的樊哙不仅仅是忠和勇,更是机警干练,能言善辩。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直率而又胸无城府的项羽忠爱,似也有惺惺相惜的味道,接着项羽又赐之卮酒,樊哙此时瞅准机会醉酒抒怀,慷慨陈辞,说出了刘邦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他先述秦之暴虐:“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意谓天下共愤;接着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申绍楚之约束,是为有理;又述刘邦“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与刘邦之语如出一辙,同时也反映出小人之心纯属乌有。此为刘邦表功,期待封侯之赏,虽是指责而又寓尊项羽之其意。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自矜功伐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完全使他当初的怒火和霸气消退。
    “三寸之舍强于百万之师”,威言撼心,一言九鼎;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为瞒天过海,混淆视听。说者巧妙陈辞却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无往不胜。说者见智不见仁,听者沽名又钓誉。侃侃而谈中逻辑严密,论辩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敏捷,胸怀之韬略,语言之精彩。
    最后,拙于言辞的项羽“未有以应”。一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斗争,至此已酣畅淋漓。项王放虎归山,似有妇人之仁,而刘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留有东山再起之势,这一切无不与樊哙舍生忘死,机智巧妙的应变密切相关。
     我们可看到《鸿门宴》中用极其简省的笔墨叙写樊哙,真可谓“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而在这精而少的笔墨中,我们却看到一个血肉丰满,赤胆忠心的樊哙,他尽智尽勇、能言善辩。正如刘辰翁评《鸿门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确实如此。
        (发表于2001年《语文教学与研究(春季专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