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叙文议论文写作

(2014-08-26 10:03:53)
标签:

情感

分类: 记叙文体

作文短期提分战术

2013113日给苏大附中高三学生作的作文讲座)

徐飞

 

作文——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

    ★高考作文所占的比重

    总分中占比:480分中占70

                (约14.5%)

    理科班语文:160分中占70

                43.75%)

    文科班语文:200分中占70

                35%)

 

14天,作文能提高吗?

1.半个月,一个作文困难生高考语文获128分。

2.一周,曹文轩辅导儿子高考作文得高分。

曹文轩曾来苏州十中作了一次讲座。讲起他辅导儿子高考作文的事。他是一个搞文学的,觉得无论如何得帮助儿子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拿好成绩吧。怎么办呢?他为孩子钻研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了六篇范文,然后给孩子“上课”,告诉孩子各种作文的套路都超不过这6篇,3篇记叙文,3篇议论文,高考作文无论怎么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他让孩子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背下来,而且掌握了应付变化的对策。最后孩子在高考中的作文成绩也接近满分。后来有出版社想出版这6篇范文,他说不行,因为这是害人的事情,真正写文章不能写这样的垃圾。他害自己的儿子可以,不能害别人家的孩子,就当它们作为家庭遗产吧。

 

作文自然是长期熏陶训练的结果,但在短期内提分也是有法可循的。

 

 

考前作文复习的五条建议

 

一、认识你自己——你了解自己的作文吗?

你最擅长的文体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你写记叙文(议论文)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写记叙文有生动的描写吗?写议论文会分析吗?你有独到的素材吗?你的语言生动吗?你经常跑题吗?你的立意深刻吗?

你该如何有效地突破写作瓶颈?

缠老师

 

二、回头看——回顾你的成功之作

顾艳的《午后平江》派上多种用场

午后平江

  

 (1)青石,粉墙,黛瓦,是苏城不变的容颜;小桥,流水,人家,一如最初的古老映像,恰似不加粉饰的苏城女子,自戴望舒的雨巷中走来,在昏黄的江南烟雨下,撑一柄油纸伞,结着丁香一样淡淡的愁怨。

(2)青石板路依旧斑驳,小巷边的墙自墙脚处发霉,流转了千年的时光。空气中的桃花香氤氲着一世倾城的温柔。我闭上眼,阳光温热,落在肩头,暖暖。

(3)倏地,一阵细细浅浅的轻音拉扯住我的思绪。我跨过一个转角,看见旧旧的乌篷船,以及,轻摇船桨,低吟浅唱的老妪。

(4)“上船么?”波澜不惊的语调,一如初春的微风,带着暖香。

(5)我轻点头,起身,下岸,入船,上座。老妪轻轻摇着船桨,橹声摇曳,在浅浅窄窄的河道上拖带出一尾又一尾涟漪。

(6)船缓缓前行,一路风景,纯白而不失单调,留住了时光,此生难忘。

(7)蓦然间,船停了。老妪蹲坐在船沿,洗净了手,入了船篷。

(8)我正讶异,只见老妪从纷繁的杂物里取出一个木制红盒,那般小心翼翼。我看见木盒上暗压的精致花纹,流转在空气中的木质香气平静了心肺。

(9)老妪轻轻打开木盒,明亮的流光晃动了我的眼,暗红的木盒里端正地摆着一套青花茶具,是上品。

(10)老妪温和地笑了,说:“这茶,可是好东西,一杯下肚,可比酒消愁哩!”依旧波澜不惊,温润如春。可我看见,她潮湿的眼,分明有大雾在喧嚣。

(11)取一小撮茶叶,放入青花瓷茶杯里,入水,茶叶飞速地旋转上升,又下沉。老妪将一杯与我,一杯独饮,以最平淡的姿态,端着茶杯,却隐匿不了眼中年华的伤痕。

(12)眼前的茶香氤氲了平江午后,亦氤氲了我的眼。

(13)放下茶杯,出了船篷,别了老妪,上岸,阳光甚好。

(14)依旧是斑驳的青石板路,发霉的墙脚有浓得散不开的岁月香气。我走过一个街角,身后,轻轻浅浅的唱腔依旧清晰却恍惚,“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波澜不惊,始终温润如春。

 

园区作文竞赛题:“春天里”

在开头处加了三节文字:

三分乍暖,七分微凉。初春。

悠远的苏城内,一直有那样温柔而绵长的声息,揉碎三月桃花香,掠过碧色爬山虎,不急不徐,轻轻浅浅地漫溢开去。

这时候,任谁都想去平江烟雨里走一遭。

在结尾处加了两节文字:

抬头,看天。阳光温热,岁月静好。

原来我艳羡的,恰是那份恬如止水的温柔。与其车尘马足,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一世风华。若自得,听笙歌婉转,看春光甚好,路人相引见红枝。

 

高一期末考试作文题:暖冬

[第一处]

(2)节改成:青石板路依旧斑驳,小巷边的墙自墙脚处发霉,流转了千年的时光。我闭上眼,阳光稀薄,落在肩头,带着些许暖意。

[第二处]

(4)节改成:“‘上船么?波澜不惊的语调,一如冬日的阳光,清清浅浅,温温暖暖。

[第三处]

将第(14)节中的始终温润如春改为如同日光,不厚重,却始终温润,足够明澈。

[第四处]

添加一段结尾:

原来,我的世界,但凡阳光过处,早已开满遍地笑颜。与其车尘马足,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一世风华。若自得,听笙歌婉转,看春光甚好,路人相引见红枝。

不觉,已是暖冬。

 

三、积聚“金粉”,充实你的素材库

我一直为一则故事而感动。这个故事出自我喜欢的一本小书《金蔷薇》。

善良的退伍兵夏米,相貌丑陋,以清理作坊垃圾为生。一天,他遇见了早年照料过的一位姑娘苏珊娜。苏珊娜因为失恋,正准备从桥上跳下去。夏米伸出援手,将苏珊娜接到自己的家里。苏珊娜修复了情感裂痕后被她的男友接走,而夏米却被一种温柔的情感折磨着,他自卑、怯懦、羞愧……他暗暗祈愿姑娘能遇到真爱,并冒出一念头——送一朵传说中能带来幸福的“金蔷薇”给她。从此,每天夜里,夏米都背着一个巨大的垃圾袋回家,里面装着从首饰作坊里扫来的尘土,他不停地扬着尘土,一直要见到隐约的金粉……金粉日积月累,终于铸成了一块金锭,夏米请一位老工匠将它打成了一朵金蔷薇。当然,故事的结局有点忧伤。当蔷薇花终于打成的时候,夏米才得知苏珊娜已在一年前去了异国,且没有留下任何地址。夏米在忧伤和孤独中去世。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扬起尘土——聚拢金粉——打成金蔷薇”,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怀着爱的情感,慢慢积聚金粉,终有一天会铸成那朵“金蔷薇”。作文复习中,素材的积累是最重要的。素材的积累不是随意散漫,而是有法可依的。

据我整理分析,很多题目是相通的

作文题目分类梳理

l         坚守与改变:《底线》《突破》《越界》《出格》《守住心灵的契约》《转身》《守望》《渐》《位置与价值》《随》《听话》《坚守的价值》《你不能改变我》……

l         积累与释放:《露锋与藏锋》《绽放》《奔放》《锋芒》《沉潜》《方圆》《生机》《源头活水》《底气》……

l         平凡与深意:《平凡之美》《细微深处》《看似平常》《就在身边》《眼光》《朝露里的光明》……

l         自省与超越:《问》《救出自己》《唤醒自己》《无人注意的时候》《蓦然回首》《反求诸己》《思》《整理》《脸红》《感谢自卑》《摆渡人生》《此岸,彼岸》《正能量》《告别》《拒绝平庸》《习惯之后》《把门敞开》《走出阴影》《第一步》……

l         时间与空间:《留给明天》《预约精彩》《行走在消逝中》《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找回童年》《寻找一盏灯》《空间》《留一点空白》……

l         角度与距离:《关注》《叶落知秋》《平视》《背后》《标签》《再靠近一点》《我和你》……

l         责任与行动:《肩膀》《主动》《折腾》《人生的作业》《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走与停》《知与行》《起跑线》《开始与停止》《从这里出发》《耕种自己的土地》《天道酬勤》……

l         信仰与情怀:《支撑》《生命的支点》《踮起脚尖》《必须跨过这道坎》《生命的栖息地》《必修课》《补钙》《不该丢失的》《呼唤》《收藏》《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愿终身奉行的一个字(词)》《与你为邻》《生命的养分》《面对喧嚣》《忧与爱》《合唱团》《交响乐》《融》《杂》《和》……

l         智慧与哲理:《顺其自然》《春来草自清》《简单》《把握分寸》《度》《双赢的智慧》《这也是一种智慧》《把握节奏》《学会拒绝》《不要轻易说“不”》《自嘲》《常识》《人生清零》《一步与一生》《勇于放下》……

l         审美与文化:《在美丽面前》《美丽一次》《朴与华》《魅力》《影响》《淡极始知花更艳》《有意思与有意义》《速度》《沿途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啊》《按下暂停健》《守住正版》……

 

用心打磨一篇,足以适用一类!

议论类经典素材举例

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时,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 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至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这个素材适用于“平凡与深意”类题目:《平凡之美》《细微深处》《看似平常》《就在身边》《朝露里的光明》……

再如:

另外有个人叫梭罗,喜欢独来独往。三十岁那年,一个人到森林湖畔搭了个木头房子,自耕自活。

这天黄昏,正在散步的时候,梭罗被抓进了监狱,理由是他拒绝付税。他认为政府用他缴的钱去支持战争及黑奴制度,有违他的个人良知,他以立即的、反抗的行动来抵制他认为是错的法制。

对此,理直气壮:“盲目的遵从是最低级的愚蠢。不必考虑。寻求改革途径,时间拖得太长。人生有多少日子?又不是吃饱饭没事干,一天到晚绿头苍蝇似地去改造社会。人生在世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改革。所以对付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地抵制。”

梭罗并没有尽兴;在牢里兴奋地睡了一夜,第二天就被那个慈善心肠的老姑妈代缴了税金,赎了出去。倒是一百年之后,在古老贫穷的东方,有个叫甘地的人尽了兴,带了千万个人去“立即地抵制”一个不合理的制度。(阅读材料26《难局》)

这个题目适用于“责任与行动”类题目:《肩膀》《主动》《折腾》《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走与停》《知与行》《起跑线》《开始与停止》《从这里出发》,还有苏州2012届零模作文题《难》……

 

记叙类素材举例

《月光手帕》(鲍尔吉·原野)

……

我不会笑她,这一举动里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陪的病人在床上忍受着怎样的煎熬。但她是这么敏感,心里盛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

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正是因为她弯腰,才诱使我把这一片月色看成手帕。但我感伤于自己没有她那样的空灵,走过来也不会弯下腰去。因为一双练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

l        童心类素材:《桐花祭》(蒋勋)、《浇花》(张丽钧)……

l        亲情类素材:《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肖复兴)、《超重》(肖复兴)

l        成长类素材:《爱与宁静曾经来过》(张丽钧)、《不回头》(刘墉)

l        启示类素材:《我的华丽不要你知道》(潘向黎)、《莫问芳名》(祝勇)、《不知有花》(张晓风)

 

积累素材防止雷同!

还记得吗,那年“暖冬”我们一起晒被子?

 

四、揣摩经典,构建你的作文模式

记叙文的两种经典模式

1.写两例,不雷同

写两例,不雷同

 

【写作指津】

“写两例,不雷同”模式最早是由特级教师王大绩老师提出的。所谓“写两例,不雷同”,就是指在切题、情真意挚的前提下,一篇文章除开头、结尾外,中间主体由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片段组成,且两片段在选材、结构、语言上存在变化,互不雷同。

“写两例,不雷同”是一种合理的作文模式。它符合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原理和美学对称原则。辩证法强调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对立统一,美学提倡对称协调,时间上古今组合,空间上前后、左右、上下、内外搭配,思维上虚实结合等,都是两例互不雷同。

自古以来很多文学实践无不印证着它的成功。就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的唐诗而言,律诗的颔联、颈联是被形式规定的“写两例,不雷同”,而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莫不是“写两例,不雷同”的范例。

它符合考场作文大题“小作”的现实需要。由于考场作文时间和字数的限制,一篇文章中如果写三例,每一个例子都难以写具体;如果只写一例,难免叙述节奏缓慢而减少吸引力。“写两例,不雷同”模式,较好地适应考场记叙文的特点。

 

 

【范文展台】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枒因为负重而深深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一例:母亲送儿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二例:女儿送父亲)

【范文解析】

龙应台的散文《目送》,被称之为“21世纪的《背影》”,足见其典范意义。此文虽写了六件事,但可以分为两个事件群——母亲目送儿子,女儿目送父亲。这两个事件群彼此独立,不相雷同。如果说母亲目送儿子是一次次令人神伤的“生离”,那么女儿在火葬场目送老父的离去则是一场痛彻心肺的“死别”,这样就使使得文本更富有张力、意蕴更为深厚。

 

【仿作示例】

听 话

苏大附中高三(7)班  陆雨薇

小时候,我有个绰号:“女大王”。我总是很调皮,每每会将收拾好的玩具全数倒在地上,离开时也不理会,也屡次差点将屋顶掀开,引来母亲一顿喝斥。

一次,母亲的好友带着年岁比我小一两岁的女儿来我家中。她们在客厅谈话,而我则领着妹妹到我的房间。印象中妹妹很害羞,不怎么开口说话,只是把玩着她从家里带来的芭比娃娃,自得其乐。只一眼,我也被那娃娃吸引了,粉嫩嫩的连衣裙,金灿灿的长发,灵巧活动的四肢……于是,我将她从妹妹的手里抢了过来,开始为她打扮。突然一阵抽泣声传来,妹妹竟然哭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愣愣地站在原地。听到哭声,母亲和她朋友快步走出来,看了一眼,便心下了然。母亲走向我,说:“听妈妈的话,把娃娃给妹妹。”我那时只觉委屈,一个娃娃而已,偏不给。

母亲声音略有提高:“听话!还给妹妹!”我虽不情愿,但只得听话,恋恋不舍地将其塞回妹妹手中。

从小到大,我就是这样一个听话的乖女儿,很少让母亲生气。习惯了听母亲话的我,渐渐长大了。不知不觉,母亲似乎逐渐变得矮小了。

前些日子,陪母亲参加一场婚礼,待我准备就绪时,却见母亲眉头紧锁,看着瘫在床上的衣服,不知该穿哪件,我不免有些焦急,婚礼该迟到了。看着母亲那眼神,分明是在说,你说哪件好?我走上前,指着一条格子连衣裙说:“就这件吧,快点。”母亲嘴角荡漾开一丝笑意,便匆匆将其换上。走出电梯,却听见她嘀咕着:“挺近的,开车,还是步行?”我有些许不耐烦,说道:“开车吧,快赶不上了!”母亲开口道:“好吧,听你的!”

我不觉一愣,听我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都听我的了呢?抬眼间,却发现母亲的眉宇间似乎已有了浅浅的沟壑,即便不笑,眼角的皱纹也开始渐渐显露出来了,我怎么没有发觉,原来母亲也在日渐衰老。

我缓缓收回视线,蓦然发现,所谓母女一场,不过是在你年幼的时候听她的话,而当你逐渐长大,母亲也会像孩子一样依赖和信任她的女儿。人生,其实就是听话角色的互换过程。

【仿作点评】

此文的底蕴与龙应台的《目送》有较大差距,但这篇仿作在“写两例,不雷同”的结构方面与《目送》有很强的相似性。主体部分写了两件事,一是小时候“我”听母亲的话,二是长大后母亲听“我”的话。通过听话角色的互换,抒写亲情,思考人生,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主体部分写了两件事:……

“写两例,不雷同”中两件事的比例可灵活处理,既可以对半开,也可以四六开、三七开。比如有一篇佳作《岁月留痕》,主体部分写了两件事,准确地说,应该叫两幅图景,第一幅是写上山路上见到一棵竹子被藤萝紧紧缠绕,那棵竹子已经枝叶枯黄,早已死去。另一幅情景是一棵松树,尽管树身有一段被铁丝紧紧捆束住,铁丝已经生锈,深深地嵌入树皮深处,但这棵松树依然葱茏。

这两幅情景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你猜作者详写了哪一幅?

 

虚实结合

 

2.转折的艺术

转折的艺术

 

【写作指津】

优秀诗文往往蕴含着起承转合的精妙之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四句诗可以算得上是起承转合艺术的最好呈现。

为文贵曲,好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而讲求层次感和变化美。同学们写作文应力求体现故事情节的波澜、情感态度的转变、思想认识的提升。学会行文的转折,就能营造出更为动人的效果。

转折点的选择很有讲究,应以自然妥贴为原则。可以“直转”,也可以借助“道具”巧妙转折。这件“道具”,可以是人、事、物、景。练好转折功夫,是写好记叙文的必修课。

 

【范文展台】

江南小镇

段南桥

从小就比较向往小桥流水,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钟情于它那份独有的宁静与闲适。若能漫步在千年古巷,脚踏着青石板,听着脚步的回响,或者独坐在石桥上,呼吸着清晨的迷雾,聆听着远处若有若无的琵琶筝奏,任由江南的微风轻抚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然后稚气地在水乡的河道上泛起鳞鳞微波,那该是一份多么令人向往的宁静安逸!

终于,在去年暑假,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终于来到了江南的周庄。然而,那一次对心底宁静的寻觅,却让我失望而归。

盛夏的江南,没有烟雨迷蒙的亭台楼阁,只有七月艳阳下的钢筋石墙;没有夜泊枫桥的袅袅钟声,只有属于旅游景点的声声烦嚣吆喝;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淡然生活,只有商贩繁华的买卖经营。

我伤心,我失望,眼前的一幕幕抹去了了我心里的江南画卷,也带走了我对宁静的追寻向往。我问:真正的江南在哪里?真正的宁静,又在哪里?

在苦苦沉思之时,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让我顿然了悟。那年正是“文革”闹得沸沸扬扬的时期,他也如千千万万无辜的知识分子一样,挣扎在艰苦的‘下乡务农’生活之中。当他经历了一天的劳累与煎熬,将近崩溃地躺在床铺上时,却从门缝中看到了如此一幅令人神往的景象:河水流过一个安静的院落,一对年轻夫妇闲适安然地打点着家常,洗洗衣服,挑挑菜芽,日子过得如此滋润,似乎丝毫不受“文革”的影响,与自己整日劳累的生活自然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儿就是他日夜梦绕的周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真正的宁静却就在不远处。宁静不只是江南的一方水土,不止是袅袅的炊烟丝雨。只要心里存有一份对生活的知足,对名利的淡然,对烦嚣的自省,就能体会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安逸,就能感受到“心远地自偏”的大隐之道。

江南小镇,原来就在我心底。

【范文解析】

本文较好地体现出转折艺术的魅力。文章由对江南小镇的向往,到对周庄的失望,再到余秋雨文字引发的顿悟,感情起伏有致。而情感认识的转折,是由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引发的,这段文字与作者当时的心绪相吻合,因而易产生共鸣,转折也就水到渠成。最后由事即理,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

 

【仿作示例】

春在心中

苏大附中高三(7)班  濮薇溪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郑愁予的诗句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寻着“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水乡小镇,在自己的靴踏在青石板上的清空回响中感受自己的心跳,在悠悠传来的轻吟浅唱的昆曲声中感受思绪的启悟,莲花般静美、安然,这是我梦中的江南。我寻觅着、期盼着,相信总有一天会到达那片宁静之地。

然而,世事不尽如人意。

这一年冬已至末,我如愿来到了江南。料峭的寒风凉意未减,然而车如流水马如龙,各色霓虹灯造出的暖色化不开我心底的失望与寒意。这是现实中的江南。没有烟雨迷蒙的亭台楼阁,只有泛着寒光的钢筋石墙;没有夜泊枫桥的袅袅钟声,只有纷纷扰扰的打折促销;没有蓦然回眸的丁香般女子,只有仓促而单调的脚步。

江南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冬日的天空如此暗淡,入眼已看不到那“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静美景象,只有繁杂的游人和静穆的枯树。

茫然地走在大街上,千篇一律的商店在眼前划过。不经意间在一家字画店前驻足。三面墙上满是字画,立轴与横轴参差排列。字体有隶书、篆书、草书、行书等,不一而足;既有山水画,也有风俗画、花鸟画等。

我不禁踱了进去,小店里侧的一面墙上悬着一幅风景画,意境不俗。群山笼罩在茫茫雾海中,近处的山头隐约露出青色的树影和果子。画的左上角是用行草题写的竖排诗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子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心头不禁一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春色原来一直就在身边。宁静不只是江南的一方水土,不只是袅袅的细雨炊烟。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量的世界都在你心中。只要心里存有一份对生活的知足、对名利的淡然、对烦嚣的疏远,就能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就能领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

驻足已久,空气中隐约传来一丝幽香,直入心肺。

江南,原来未曾远去;春天,一直就在我心中。

【仿作点评】

这篇仿作成功地借鉴了原文“向往——失望——顿悟”的行文脉络,内在结构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转折点的选择上,作者颇为用心,选用了风景画上的一首禅理诗。此诗的出现,符合当时的情景,真实自然,也与本文的主题相契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此外,引用佛经上的语句,也显示出丰实的文化积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