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 张煌新 散文《老家人的竹子情怀》
(2017-07-24 09:25:25)
标签:
乡土文化 |
分类: 散文感想 |
老家人的竹子情怀
张煌新
因工作关系我走出了生我养我的山村,早已离开故土迁到城里生活。我在城里成家立业生活了二十年,家中的家私用品一直是从家乡带来的清一色的竹制品,竹床、竹席、竹衣柜,竹箱、竹椅、竹台櫈,就连房子的装修也是竹的材料,天花是竹的材料,墙上装饰也是竹制品,厅房挂的字画也是竹的材料,摆饰的工艺品全是竹器制作的艺术作品。我对竹制品情有独钟,一是因为竹制品很环保;二是源于家乡人的竹子情怀。
我的老家是一个客家山村,村前有小河清清流水,村后有翠绿的青山,房前屋后是竹苞松茂,尤其是一排排的翠竹,把老家山村装扮得分外娇绕。老家人自从祖辈迁到这里后,也把翠竹带到这里。老家民间从老祖宗中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食无肉,居不可无竹”,可见老家人与翠竹的深深情怀。
我的老家是长满翠竹的山村,房前屋后长着竹子,溪畔河岸长着竹子,路头路尾长着竹子,特别是房屋后山更是翠竹满山,可以说:老家乡村无竹不成村。我的老家乡村一年四季都是竹子的风景,春天漫山遍野竹林葱葱,生意盎然。尤其是一棵棵竹笋破土而出,给出一片片竹海添增了几分活力。在夏天,几场夏雨换发了竹子的生机,苍翠欲滴。到了秋天,几阵秋风,竹林婆娑,婀娜多姿。冬天来了,几番霜雪,竹村重叠,苍苍茫茫。居住在“绿竹包围万千重”的客家山里人,真是生活在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怀抱中,有多么惬意乐观、悠闲自得。老家有许多竹山歌,其中有一首竹山歌村里人男女老少都会唱:“家乡竹子满山坡,竹林生财幸福多;翠竹带来生态好,人人都唱竹山歌。”
“不可居无竹”并不仅指房前屋后,门外窗前有几枝竹子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老家人祖祖辈辈都与竹子有缘,与竹子朝夕相伴相随,日夜与共。老家人善于动脑,在日常生活中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竹子在老家人心中,有着取之不尽的作用。老家人房屋里的家具都是竹子作原料,竹床、竹席、竹椅、竹櫈、竹台、竹橱,生活工具也是清一色的竹制品,扁担、菜篮、筷子、竹笠、竹箩、竹箕、甚至小小的牙签都是竹子做的。可见,老家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竹子,竹子情怀在老家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老家人十分喜欢竹子那出身贫贱,易种易活、粗生粗长的特点,竹子性格坚韧,经久耐用,竹子有忘我的奉献精神。老家人喜爱竹子高风亮节的品格,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返财富奉献给人类。老家人勤劳朴质,善良正真,艰难困苦开掘家园的精神,是竹子激发的情怀,就是竹子的象征,正因为竹子有如此多的优点,老家人就十分喜欢“竹文化”。用竹子练字,拿竹子取名。画家们喜欢将竹子入画,诗人则用竹子作诗,去抒发刚劲与顽强,清贫与温柔,而文学爱好者也用竹子作引子来描写爱情与奉献,用竹子作题材写文章,抒发故乡的风土人情。我的老家有两位画家,一直画竹题材的国画,他们对竹子的认识根深蒂固,创作出的“竹画”栩栩如生。村里很支持这两位本村的竹画家,将他们的“竹画”搬到县城里的文化馆展览,通过这些“竹画”作品展示家乡的竹风景、竹文化和竹经济。还有一位村里的摄影家,几十年来一直用家乡的竹子摄影创作,他的竹子摄影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摄影展,在北京有关展览场馆多次亮相,把家乡的竹风情向国人展示。村里还有三位竹工艺制作艺人,创作出的竹艺术作品很有艺术感染力,精致而巧妙。他们的竹制品创作工艺,入选了市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老家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尽管内容有所不同,但春联的横批是一致的“竹报平安”。
老家人有着悠悠竹子情怀,“宁可食无肉,居不可无竹”道出了自古以来,老家人对竹子的爱,竹子也为勤劳朴质的老家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生活。老家人充分利用竹资源,办起了竹制品加工厂,家家户户都搞竹制品加工,竹制品为老家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竹滋润了老家人的生活,乡亲们都说:今天的幸福指数像竹子一样节节高。
作者简介:张煌新,文化工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