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导学案检查结果反馈
(2010-09-29 17:33:32)
标签:
王云学案进行罗列全册备课杂谈 |
分类: 教学研究 |
各年级的导学案都能够按照规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备课,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能合理设计自学指导,注重在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学,练习设计饱满,且能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本次的检查结果,三年级和五年级整体情况最好。另外,一年级的第三单元、二年级的第二单元、六年级的第二单元也能够比较详细的呈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先学部分,是要求学生怎么学的,后教部分又是如何教的?教些什么?都能够清晰的预设。
另外,我们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几位教师的导学案设计很到位,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三年级的王云老师和五年级的马玲老师。王云老师的设计内容详细,具体,各项罗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自学指导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清晰的看到师生的活动是什么。尤其在先学部分能根据教学内容很恰当的设计出检测题目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后教的环节也能设计出老师该如何教以及教的重点是什么。马玲老师的导学案,从课标、全册备课、单元备课,以及新授课练习课,都是很详细、具体,在单元备课中能够详细的罗列出单元知识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各部分是如何操作的,重点处和关键处都能把握到位。课堂教学过程清晰可见。值得一提的是教学反思。反思内容涉及预设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在哪里,学生出现错误的类型有哪些,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都能在反思中一一道来,为我们今后的老师提供很高的借鉴价值。四年级的郝玉萍老师的课标内容、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尤其是单元知识点的罗列很到位。
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不全。
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个常规要求。例如:备授课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全课小结等。出现这些内容不全的有:一年级的第二单元、二年级没有学段课标,三年级第二单元的单元备课没有教材分析、大部分年级在全册备课中没有教学进度。每个单元的单元备课中没有主备教师。以后的单元备课中要加入一项:主备教师是谁,要写清楚。包括上传资源库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要写主备教师。
二、过程粗糙
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先学部分和后教部分,所以这两部分要设计详细。当然,要正确理解详细的意思,并不是要求把每句话设计出来,而是要注意把主要过程展现,关键之处展现。例如:看一看这个环节中,看什么?如何指导学生看书自学,一次进行还是分多次进行?考一考的环节,用什么题目或者问题来考,来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检测之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议一议的环节,老师准备在几个方面做重点指导等,都需要设计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导学案主要是在以上方面有所欠缺。只是简单地列出看一看、考一考、议一议,具体内容不涉及,看不到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活动。例如:一年级的二单元,二年级的三单元、五年级的二单元、六年级的一单元,都存在过程不详的问题。老师们要明确,关键之处不要一带而过,要明明白白写出来。
三、没有二次加工的痕迹。
大部分教师的导学案都是集体备课备出来的,都是打印的,在使用过程中看不到教师修改、补充和调整的痕迹。也就是在上课前没有就当前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改动,备课还是不够充分。这一点上,赵蓉老师、任玉平老师、陈润娥老师还是做到了,在导学案上做了一些批注。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备课,注意细节操作。
四、提高练习设计的针对性
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当堂训练,练习题储备比较丰富。但是有一点,在练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哪些题目重点练,注意什么方面,目的性要强,适当的进行批注,利于提示自己和别人借鉴。不要只把练习设计当作题目的简单罗列,甚至把练习课也备成练习题的罗列。
另外,要明确一点,先学和后教的部分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学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了什么就练什么。一定不要东拉西扯,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设计一些无关紧要的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