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2016-11-19 16:49:07)
1.动手操作,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同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问题向导 |
1、师:同学们,我们教室的黑板报又该更新了,负责设计板报的同学准备在黑板的边沿上贴一圈花边,我们应该买多长的花边才够用呢?如果你是板报设计者你会怎么想? 2、师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方形黑板的周长呢? 3、师:根据你的想法要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
1、生:在黑板的边沿贴上花边,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黑板的周长。 2、生: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3、生:长方形四条边的长。 |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以一定的“抽象概念”独立于生活。因此,为了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数学教学时就应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这节课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自觉地养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习惯,调动学生自主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这一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十“有用的”。 |
||||||||||||||||||||||||
|
二、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
师:现在找两位同学合作测量一下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其它同学记录数据。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
1、生:长是300厘米,宽是120厘米。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黑板的周长是300+120+300+120=840(厘米)(师板书) 2、生:长方形有两个长是300×2=300(厘米)两个宽的和是120×2=240(厘米)(师板书) |
第一:让学生自己测量获得数据,一方面是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毕竟生活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数据;另一方面,更突出了情景的真实性。第二:让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事实上在调查学生的思维层次,为策略的优化做铺垫。 |
||||||||||||||||||||||||
|
三、优化策略,提升思维 |
(一)、 师:请几个最快的同学来说说,你采用的方法以及计算结果。 2、师:和大家分享一下你选择第三种方法的理由。 3、师:没做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4、师:同学们刚才提到了长方形的计算公式,你们知道吗?互相说一说。
( |
1、生:我采用的是第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分别是120厘米,56分米, 64米。 2、生:计算过程简单一些,所以快一些。 3、生:我用的是第一种方法,计算过程很复杂。以后我也用第三种方法,要简便一些。 |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方法的多样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在众多策略中总会有一种策略是最方便、简洁、是最优的。比如这里的三种策略,虽然实质都一样,但第三种显然简洁、方便得多,而且思维层次是最高的。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自主比较、运用,在与其他同学对比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策略的优化、思维的提升,主动地变“要我优化”为“我要优化” |
||||||||||||||||||||||||
|
四、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
1、扎实双基(口答)。
|
、学生计算(3)计算下列长方形的周长。
|
扎实双基中第一道题意在为后进生理清思路;拓展延伸旨在提高性练习。两种练习结合,保证所有学生“吃得好”“也吃得饱” |
长方形的周长
方法一:300+120+300+120=840(厘米)
方法二:300×2=600 120×2=240 600+240=840(厘米)
方法三:(300+120)×2=840(厘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