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数学组的老师们这一学期都在学习教研员朱志明老师所著的《让数学课堂更高校——教研员眼中的得失》一书。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一线教师也会经常遇见的问题,可是有些时候我们缺少了“思考”错过了一个个精彩的画面。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北师大一年级上册“8、9加减法的综合练习”课,在教学时,教师把主题图作了适当的修改后,再呈现给学生,并展开了教学:
(
PPT
可爱的企鹅一课主题图)
师:现在有些企鹅躲到冰山后面了,谁能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冰山后面有6只企鹅。
师:这个是问题吗?
生: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
师:你能说完整吗?
生:本来有9只企鹅,躲到冰山后面有6只,还剩下3只。
师:这里有没有问题?
师:提问题能不能把要求的得数说出来呢?
生:不能!
师:谁再来试一试?
生:本来有9只企鹅,躲到冰山后面一些,还剩下3只。
师:这里有没有要求的问题?
生:本来有9只企鹅,躲到冰山后面一些,还剩下3只。躲到冰山后面有几只?
……
这个教学环节足足花了23分钟,加上教材中的第一幅情境图的教学所花的8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所剩无几。一节综合练习课竟然变成了比“新课”还要“新”的新授课,教者累,听者也累,学生更累。
看到这个教学片断,我曾经的教学也历历在目。这也是我在教学这一课遇到的困惑:学生为什么就是不能提出合理的问题呢?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都能够找到,而且也很自然而然地说出“冰山后面躲着6只企鹅”。当时,我也和这位老师一样,绕来绕去才让学生说出了想要的“问题”,当然我也知道,还有部分学生还是不会,甚至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问题”也许师由于之前的学习,产生了思维定式,我很疑问?
通过学习本案例的分析,才有所悟,原来是自己的原因,其一,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完全理解。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教材和教学用书,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用好教材的前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痛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学目标把握非常准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
其二,学生的认知起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水平和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这两个发展区之间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走在第一发展水平的前面,又在第二发展水平之内,对学生的成长才有意义。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哪一条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一条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有没有要求过高或过低。
其三,课堂的可溶度。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很难将新课标中四个方面都落实。如果把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解决问题“上,那么基础知识的巩固方面就有可能被削弱。就本节课而言,如果学生关于”8与9的加减法“学习得不是很扎实,则不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该落实”巩固8、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渗透问题意识。若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已很扎实,则可行。但是要充分估计学生能发现怎样的问题以及能提出怎样的问题,降低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应预测学生提出问题时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相应的引导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