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会大妈代表:我的建议谁来采纳?

标签:
杂谈 |
这几天,我带着建议和很多代表进行了讨论。正好又碰到了央视二套的记者,提到我的那期节目在10号晚间9点左右《我从基层来》播出,真的很感谢经济频道的记者们,这些天他们一直关注着我们这些基层的代表,也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的呼吁得到了更多的回应,我到时一定让小区的“家里人”都看看。
看到网上的评论,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不可能一条一条给大家回复,两会时间紧,我要争取更多代表的支持,把就业这些民生问题落到实处。
下午,我找到了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金建忠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以及接线代表出身的代表王卉。四个人都来自不同的阶层,我要好好听听他们的建议。金代表所在的嘉定区对于今年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很好的帮助,工作满一年的奖励两万元,而对于如何帮助企业度过困难期,金代表也谈到了要对于签订合同的大学生每个月每人给400元的补助,这个帮助可以说对我们大学生和企业都非常地有实际用处。
秦代表也谈到了,其实大学生学科的培养和工作技能是脱节的,比如现在很需要的就是全科医生。对于这点,金代表说可以补助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家里有困难的学生,但是签订就业合同,就是毕业以后要到基层乡村去就业。
我就说,现在我们大学生主要是观念上没转变过来。觉得到居委会工作就是“婆婆妈妈”的事,其实我们居委会现在真的非常需要大学生,而且你从事了工作就会知道,这些事情一点也不“婆妈”。而且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家长对于孩子从小的教育就是考大学,出来就是做白领,赚大钱。其实这个观念在现在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大家想想,大学每年扩招那么多人,进大学的门槛低了,大学教育普及了,这么多大学生涌向社会,不是一下子人人都能当上白领的。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到我们基层和很多其他岗位就业的往往是高中毕业生、大专生更能站得住脚。因为这些学生虽然分数低一些,但是架子低,工作态度也认真踏实,企业和基层培养了他们,他们就会长期地在这里工作下去。但是大学生们经常换工作,半年培养好了,他就跳槽了。这也是企业现在不喜欢录用大学生的一个原因,因为培训也是需要支付很多费用的。
另一个,就是我们的宣传导向的问题。我再来说个例子,上海徐汇区有个大学生,毕业以后去扫马路,日日夜夜坚持下来,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位置,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我觉得用人单位一定要对大学生亲切一些,这些80后的孩子们在家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是很疼爱的,他们听不进一些建议,我们就正面引导他们,在生活上辅助他们,平时多鼓励他们,我相信这些孩子们都是有上进心的,一定可以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把他们的能力发挥出来的。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了很多民生问题,不管是就业还是我们的再就业,我们的政府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和部署。希望大学生们能够看到,我们从上到下,各个机构、各个部门、各个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够体会这样的良苦用心,走出这一步。
这几天,我每天都十一二点才睡,不停地在讨论整理这些意见。开这个博客也是和朋友们交流的一个平台,希望大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关注的话题都告诉我,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反映上去,商量出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才是我们代表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