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读李南“诗人是稀缺的物种”札记
(2024-03-30 17:10:14)分类: 读书日记 |
李南认为:诗歌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白描、还原,更不是提升,而是交织在现实与臆想之间的最高杜撰。“诗在语言上的成功取决于组词的方法,诗歌表现必须产生惊讶的效果”,1990年,我第一次听埃利蒂斯这样说。
出色的诗艺表现在一种新的、陌生的、不确定的语言成份,同时也表现在一种思维的“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我试图通过自己朴素的语言来践行这些。
我觉得一个优秀诗人的标配:经典化的写作,跨文体的驾驭能力,以及可持续的创作力。
我一直在学习在诗中如何释放自己。我正在试图改变戴着面罩写作,或站在道德高地写作,还原一个日常真实的自我。恰巧,我读到米沃什的《乌尔罗地》,第一章中他就写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释放自己意味着同读者对话,同时期待着他们的理解和信任的眼神”,但是如何释放自己?他没有谈到。
以我浅薄的理解,释放自己就是从个人记忆中挖掘,从个人经验中寻找,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从反复的词语练习中淬炼,但是作为一个内心羞怯的人,是不是能够向读者敞开心扉?这不仅仅是个语言表达问题,也是诗歌伦理学的问题。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过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作者不含着泪写,读者就不会含着泪读。写的人既然没有惊喜,读的人也绝不会觉得有趣。”
诗歌说到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言说方式自有它的特点,诗歌语言是一个诗人终生温习的功课。真诚面对读者,真实书写内心,真切关怀世界,心灵的真实与艺术的幻觉产生了奇妙的平衡,才有可能写出优秀的诗作。我力求自己避免空对空的抒情。一堆华丽词句的堆砌,在诗中看不到诗人的面目,感受不到诗人的心跳,哪怕一丁点也没有,这样的诗无疑是伪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