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读逄春阶“想舀天河之水,洗星之灰垢”札记
(2024-03-23 10:46:58)分类: 读书日记 |
诗人孔德平对专栏的评价是:“看来看去,无非是想舀天河之水,洗星之灰垢,以求夜空更美更亮。”每周一篇,写专栏20年,从39岁写到59岁,怎么坚持下来的呢?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写完了,终于写完了,虽然它不是最好的,但我写完了,只要写完了,就是最好的。”就是这句话,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信心,到第五年时就可以坚持写了。现在,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我常常想,一条清澈山溪,要没两岸夹着,它流不到大海里去,中途就散漫着消失了。两岸节制着、约束着溪水,一路向前,七拐八拐哗哗而下,才成了大地上一道风景。这个专栏就是两岸,她约束着我往前走,不散漫,不懈怠,不应付,这条小溪虽然还没到大海,但庆幸自己朝着大海的方向在流淌。这条小溪的旅程,不仅仅是我的个人历程,更是一段与广大读者共同成长、探索的过程。我深刻理解了歌德的话,“生于约束,死于自由”。
磨砺自己的思维“牙齿”
作家李敖有个观点,叫“以写代读”,写不下去再读。以写代读,就是你缺什么补什么。这个专栏,逼着我读了很多书。
如果不读书,我就默诵一些名篇,反复强化记忆。处于一种被滋润的状态,像含着一块糖一样。默诵的这些都是精神食粮,假使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些,就不容易堕落。
“四自”风格:
自嘲、自在、自适、自我
著名评论家宋遂良先生鼓励我说,专栏文章“将雅普及,将俗雅化,雅在俗中。……是一种以学问识见为底蕴的、尊重读者的、有痛有痒的自由亲切的文体,名曰春阶体。”我把这当成鞭策。
第一是自嘲,不用你说我矮,我自己说我矮。第二是自在,早年购得贾平凹的书《做个自在人》,我特别喜欢那几句:“真要学苏东坡,不仅仅是苏东坡的多才多艺,更是多才多艺后的一颗率真而旷达的心,从而做一个认真的人,一个有趣味的人,一个自在的人。”第三是自适,庄子说“自适而非适人之适”。专栏的每篇稿子好像很随意,但是我要改很多遍,标题我都改来改去。大家看得很轻松,殊不知,我写的时候像拧螺丝一样的。我开玩笑,写的时候像生孩子一样很痛苦,但是别人看不出来。尤其是标题,标题就是眼睛,我直到现在还是觉得不自信,觉得自己完了,江郎才尽了。咬咬牙,又写出了一篇。最后一个是自我,把自己的价值观,摆进去,把自己搬进去。“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世说新语》里的这句话我特喜欢。我写稿子,是和我自己打架,不是去迎合别人,我和许多身份的“他我”周旋那么久,到最后还是做本我吧。
章实斋有言:“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忽人之所谨,绳墨之所不可得而拘,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后微茫杪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我喜欢这样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2024年3月20日《大众日报15版》读到,摘录精要抄录学习!我想,写诗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