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日记:读欧阳江河谈长诗、诗歌史,以及《宿墨与量子男孩》札记

(2023-07-30 21:10:01)
标签:

欧阳江河

前写作

分类: 读书日记

    读欧阳江河谈长诗、诗歌史,以及《宿墨与量子男孩》札记

 一、欧阳老师是怎样写诗的?

欧阳江河:我目前正在为《鸠摩罗什》定稿,这是一首六七百行的长诗,初稿完成后,我搁置了三四个月。通常我写诗前尽可能不看任何材料,依赖过去阅读的存留进入写作现场。写完后过了几个月,我有点忘掉它,这时再读一遍,获得一种新鲜感,我带着这首诗的目光进入学术史,与写作对象相关的所有书都找来读。有的史料能唤起我记忆,我好像在哪里写过,我可能会对诗再作修订,尽管这种情况不多。

通常而言,泯灭自我有两条途径:一是完全不意识到自我,主体性越少越好,面壁、打坐、冥想、沉默不语、离群索居,这是苦修的途径,我逐渐减少,直到湮灭。但还有一条完全相反的途径:不停地说,表达自我,捏造自我,在我越来越多的过程中,把我丢掉,每增加一个我,都在取消我。这里的“脸”就是这样,好像在重复,但随着重复,“脸”被写没了。这不就是病毒吗?它仿佛无穷多的脸,但每张脸都面目不清,脸的历史、脸的过程被取消,这也是为什么《庚子记》里始终没有出现病毒的具体形象。

二、欧阳老师的17本笔记本

欧阳江河:写《古今相接》的由头是我的十七本笔记本。任何时候我都随身带着笔记本,我的阅读会进入笔记本——可能是阅读激发的联想,它们经常和所读之书毫无关系,也可能是摘抄,我抄完后习惯只记页数,不记书名。我走路、发呆、每晚关了灯看电影的过程中想到什么,有时直接是诗句,也会进入笔记本。那是一些不知来处和去处的话语,仿佛一个幽灵在写,那种语言的无序、转动、狂癫、莫名其妙,是特别奇怪的状态,甚至可以说这是无意识的语言,一旦我进入写作,它们很可能就会被绞杀——我平时、正式写作时都不翻笔记本。这些笔记构成了一个前写作的历史,它们不是我写作过程中扔掉的东西,而是先于、外在于我的写作欧阳老师随身带笔记本,有随手记录的好习惯,让一切记在笔记本,阅读时激发的联想,摘抄,突然涌现的诗句,不知来处和去处的话语语言的无序、转动、狂癫、莫名其妙,是特别奇怪的状态无意识的语言这些笔记构成了一个前写作的历史

三、诗人需要不断地读书吗?

有一天我突然看到家里这一摞笔记,简直目瞪口呆,心想这是谁的东西?于是我就动念写一首诗,它的材料取自我十七本笔记本里涉及的两百多本书。这些书很杂,有的具体是什么书名,我也不那么清楚,其中关于历史的最多,比如民族史、宗教史、美术史、书法史、音乐史、媒介史、体育史、疾病史、心理学史,还有县志,另外就是诗歌、小说、戏剧的译本,也有哲学,甚至还有美容方面的书。《古今相接》有两千七百行,不分章节,没有结构,诗里一些句子,乃至若干小节,直接用了我笔记本里的原文,将它们同新作的诗句拼接起来。这有点类似庞德的《诗章》,但庞德的拼贴是一种创作方法,我则带有行为艺术性质。

四、前写作和写作之间有什么关系?

至于我的笔记和诗歌之间、前写作和写作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想就和登山一样。我们从一座山上下来后,以为山不在了,合上一本书、一本笔记本后,以为读过、记过的东西不见了,其实不然,山还在那,同样的道理,假如不写作,你读的书会让你萦怀难释。我多次引用过海德格尔的说法,读就是和写一起消失。对于我这样一个有重影的、对复杂性感兴趣的诗人,我相信存在所谓的前写作。

五、什么是前写作?

你为了筹备写一首诗,专门去读书、做功课、了解对象、积累情感、寻迹考古吗?我不这么看。我经常有种幻觉,一座山在我登之前并不存在,直到我望向它的一刹那,它才出现。这里,我不看它时它不在,是前写作,我看向它时它便在,是写作。至于这座山到底在不在?当然在,但你之前没看到它在。所有的前写作,假如你不写作,就不存在,就是无,通过写作把这个无唤出来,被唤醒的东西才是前写作。换言之,谈论前写作,不是要把一个诗人从其日常的情感、经历、阅读、思考中抽离出来,强化他在写诗瞬间的诗人形象。恰恰相反,我不认为欧阳江河在写诗时才是诗人,不写诗就是个世俗的空想者、恍惚者、搞笑者,就像我也不认为研究数学的高斯,和观鱼的高斯是两个高斯。我认可另外一种状态:所有不写作的时候都叫前写作,写作可能外在于前写作,但前写作构成了写作。前写作一直在那,等待写作和它相遇。这就好比人人都是佛,但是太难成为佛。

六、大学生的问题:

对此我的回答是:有的东西,假如你本就有,它慢慢会出现。至于你没有的东西,怎么去呼唤它?除非你有另一种能力:无中生有。艺术创作的定义之一便是无中生有。要让你的创作变成真正的艺术存在,不光靠写作,更涉及前写作的扩展。前写作构成复杂,首先是古今中外全部写作的历史,以及写作者和写作历史的关系。

就像艾略特说的,对于任何想在二十五岁以上还要继续做诗人的人,历史的意识,也就是对于过去的过去性和过去的现存性的领悟是不可缺少的所言极是,非常赞同欧阳江河老师的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