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读“汉江观潮:手把手教你写诗歌:浅说诗歌的格局”札记
(2023-06-05 11:14:50)
标签:
诗论 |
分类: 读书日记 |
读汉江观潮: 手把手教你写诗歌:浅说诗歌的格局(之一)札记
诗歌在写到一定程度后,比拼的就不再是技艺技巧等“术”的层面,而是归结到思想境界、眼界胸怀等“道”的层面,一些最后能脱颖而出的诗,既有高超的诗艺,更有高深的思想、高远的眼界,让人看了眼前突然一亮,回味悠长。
格局,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属于哲学里的世界观问题,是一个人胸襟气度、眼光境界、见识能力的综合反映,具体到文学创作上就是一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气象与延展空间。
阿来在《写作:技术,胸怀与眼光》一文中说,“写作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胸怀、一个眼光。胸怀不够,光有技术白搭。”阿来所说的胸怀与眼光问题,其实就是格局大小的问题。可以说,格局大小直接关系到诗歌的境界大小、容量多寡、水平高低,关系到诗歌创作的目标方向,必须引起创作者的高度重视。
我个人通过长期创作实践发现,要提升诗歌的格局,须从立意、题材、视野等三个方面来入手,即立意要高远、题材要宏大、视野要宽广。
一、立意要高远
一首诗歌的立意高低,直接决定作品走向,直接关系作品的境界高低与气象大小。立意高,则作品宏大、气象万千;反之,则作品小气、婉约精细。
2021年,诗刊社和中华辞赋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面向全国的“人生无处不宽窄”的征文大赛。
成都有一条著名的小吃街,叫宽窄巷子,其实这是一宽一窄两条巷子构成的古街巷。宽巷子是当时的达官贵人及亲属居住的地方,窄巷子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宽窄巷子如今已成为成都的文化地标和美食地标。这次征文大赛,以“宽窄”为题,以“人生”为切入点,非常具有哲学意义。如何以宽窄进行创作?具有非常多的切入点。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以个人成长的时间轴与空间变换的空间轴为线,来展现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带来视野与精神世界的变化,反映人生的成长,最终又落脚到人生“生而平等”的哲学层面上,即无论人变得高低贵贱,但却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的社会。最终,我撰写的了一首小诗《观察一条河流的不同角度》参赛,荣获现代诗二等奖。诗歌如下:
《观察一条河流的不同角度》
小时候路过长江
无边无际,以为天上的银河就是这模样
青年时路过长江
宽广浩荡,大风起兮浪翻腾想放声歌唱
中年时路过长江
不宽不窄,宛如母亲膝上一匹布的形状
后来,从飞机上看长江
细细窄窄,像一条银链挂在大地胸膛上
把窄的事物看得很宽,是生活在低处
把宽的事物看得很窄,是站在云端上
我只想与你面对面站着,肩膀头平了
这样,我就能喊你一声:兄弟!
等到诗歌比赛结果揭晓时,我看到此次大赛一等奖的作品,是诗人而一等奖获得者田勇的诗:
他的诗歌以发生在加勒万河谷的大事件为背景,对我戍边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维护祖国领土与主权安全,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的精神进行歌颂,以加勒万河谷的“窄”来衬托对军人祖国“宽广”的爱,诗人为此还诗歌题目下,专门作了题记。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果说加勒万河谷是一条“羊肠小道”,那么祖国,就是辽阔的爱与生命
1、
雪山,是时间白色的仆从,寒冷,缺氧和死亡也是
在加勒万河谷的流水里
喀喇昆仑,把自己冰冷颤抖的身影浣洗了无数遍
它无法平抑加速的心跳
无法拒绝滚烫的热血,追溯悲壮的回忆
从狭窄陡峭的咽喉里,从那一声收紧的哽咽里
它含着热泪,写下了祖国一词,后者并不抽象
如果说加勒万河谷
是一条“羊肠小道”,那么祖国就是辽阔的爱与生命
2、
比狭窄河谷宽阔的是蓝天,是白云一样澄澈信念
主权,尊严,是悬于喀喇昆仑山巅的那轮明月
神圣不可侵犯
祁发宝,陈红军,肖思远,陈祥榕,王焯冉
这些中国军人的名字
叠加起来就是加勒万河的长度,喀喇昆仑的海拔
就是中国炽热的国土
那殷红的鲜血,汩汩冒出,与加勒万河一样湍急
五具柔软的肉身,五把坚挺的钢钎
深深地插在国境线上,绝不允许觊觎者越雷池一步
他们屹立成的铜墙铁壁
就像身体里肋骨,抱紧着胸腔抱紧着浑然一体的祖国
3、
“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
从狭窄的咽喉里,吐出的每一粒铿锵的词
都兑付成英雄炙热的诺言
而高原上辽阔的国土,被低温冷冻成铁
即使寡不敌众,倔强的热血也要站立刀尖上舞蹈
绝不妥协退让。生命可以燃成灰烬
但每一寸土地,都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英雄倒下时
镌刻在骨头上的祖国二字,却永恒不倒屹立成峰
4、
染血的钱包里,有姑娘笑靥如花,年轻的生命
还未挽手爱情,走进甜蜜的洞房
从加勒万河谷冲决出的浪花,都带着悲怆的呼号
在狭窄的河谷里倒下,又在辽阔的国土上站立起来
我相信,英雄的魂魄并没有走远,英雄强劲的脉搏
与祖国的心跳,还在共振,英雄的呼吸
依然跟随着汹涌的河水,跌宕起伏,我坚信
此刻他们的父母,连同十四亿乡亲,又一次眼含热泪
喊他们的名字,喊他们回家,回到万家灯火的祖国
我的诗歌立意站在人生随年纪增长带来的视野变化,并最终回归到人性的平等上进行书写;而田勇的诗歌则聚焦国际热点事件,我国军人为了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与印度军人在加勒万河谷发生军事对峙并发生肢体激烈冲突,甚至献出了年轻生命,最终将印度军人赶出我们的领土,取得了伟大胜利。
诗人田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站在军人不怕流血牺牲维护祖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的高度,从一个小小的加勒河谷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入手创作,以小见大地歌颂了我国军人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优秀品格,更折射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其主旨宏大,意义深远,最终在诗赛中胜出,可以说,他的诗胜就胜在了战位高、立意深上。
2021年,南漳县举办了和“田玉杯”诗歌大赛,要求大家围绕“玉石”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大赛中,有人就事论事写玉,有写南阳玉的,有写和田玉的,有写绿松石的,还有人写翡翠的,还有人取巧赞美主办公司的等等。(我:联想的重要,玉石虽美,怎及美人与品德精神)有人则技高一筹,由玉想到美人如玉、君子如玉,想到卞和献玉,想到红楼梦中的玉,想到玉的品德等,这就显得比较高明。而最终获得一等奖的,则是南漳女作家柯凌创作的《玉赞》,她本来是写散文的作家,很少写诗,但这首诗却出人意料的获奖,原因就是此首诗立意高远,把玉比作祖国,比作东方之玉,恰恰又契合了当年建党百年的重大主题,这种宏大的叙事,一下子就拔高了作品的高度,提升了主题品味,内容就显得博大深厚,作品自然不同凡响,一下子就打动了评委。全诗如下:
一、
和这块玉一样,我的祖国也曾被黑暗扼住
被洪水浸泡,被冰冷的泥沙阻隔
时光漫漫,浇不灭心中纯洁的焰火
被野蛮攻掠,被黑色的瓦砾掩埋
和这块玉一样,我的祖国也曾被焚烧摧毁......(从略)
读汉江观潮:教你写诗歌, 浅说诗歌的格局(之二:题材要宏大)札记
一、题材要宏大
诗歌创作上要着眼着于大势、大局,围绕大众关心关注,当下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创作,这才是上乘;如果仅着眼个人好恶,个人的小小悲欢,就是属于下乘。如果按现在意义来诠释,就是创作选题上要有大胸怀、大眼界,才是创作的“最上乘”;否则,就是落入了下乘“皆非正也”。
“一大一小”两个方面,即选择题材本身的宏大和把小题材放在宏大的背景下去创作:
第一,
马行的《在准噶尔》:
在准噶尔的勘探队待久了
会有莫名的寂寞
今天,从早晨开始,就有些口谗
想吃点什么
比如,一瓶果汁
几块牛奶糖、一碟儿炒花生
再就是,正如马儿吃草
找到几片草叶也行
总想吃点什么
这就像我的勘探工友罗老二
一闲下来,不是找队长吵架
就是冲着天空扔小石子
都大半天了
我的卡车一直在颠簸,从Y2勘探点
来到302测线
又到了一座沙山上
准噶尔啊,勘探队
我找了又找
忽然发现,天上飘着的那几片浅云,极像是
可口的点心
二是把小题材,小事物放在大视野、大背景下去考量,也可以写出宏大的气象来。大多数诗人在创作时,并不一定能接触到宏大的题材,也不一定能有机会深入了解航天、深潜、高铁等大产业,只能选择小事物、小人物来书写。但是,如果创作时能够思接千载,放在大格局大背景等更大场域下去重新审视这些小题材,你就会发现事物会变得不一样了,就会从细小的事物中看出宏阔深邃来,就会发现原来可以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同样可以写出内涵深厚的大格局的诗歌来。
如花草诗:虽然写作对象是花草,却把这些花草放在生命、母爱、人性等大的主旨下进行考量,诗歌写出来就变得充盈着哲学意味。
其中有一首《竹子花》是这样写的:
默默奉献了一生
临终前,把轮回的希望
拼足气力,举向阳光
唏嘘的花朵
是母亲,唱给孩子的
最美摇篮曲
是血缘,留给命脉的
最后祝福
读汉江观潮: 手把手教你写诗歌:浅说诗歌的格局(之三:视野问题)
视野更宽广。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就是说,在写诗之前,一定要想像丰沛,天马行空,思考上下五千年,看到万里之外的事情,甚至想到宇宙、星空、人与自然、人类起源、人性本真、天地万物等等,只有想像深远了,视线更遥远了,诗歌创作后,才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与思悟。
诗歌视野的宽广与辽远,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还有我们襄阳诗人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中的“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等等。而现代诗中,视野宽广的作品也经常可见,很多作品还有意识通过视角视野的转换,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产生了更大的空间感,产生更多的想象。
在诗歌创作技法中,也有“移步换形”的说法,专门教授大家如何通过行走的变化,改变视野,从而丰富诗歌的内容。比如,2022年12月下半月诗刊上转发《星星诗歌原创》上的章德益创作的《阿勒泰记忆》一诗,全诗如下:
夏秋之交 居住在低洼湿地的林蛙
有时会到高山森林湖边
产卵
雪线虚构着 世袭的海拔
虚构着 人类的边界
静夜里 凝望
一只黑鹰
静静向哈萨克斯坦草原飞去
马独自在山谷里吃草
土拨鼠独自向星空窥望
云杉林独自喃喃私语
已然亿万年过去
仿佛地球上什么都未曾发生
你可以将此句理解为句子表面的意思——这些风景很多年没有变化,甚至以后变化还会很小,说明这里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是人间的一块净土。但这句话蕴含的还有更多哲学思想,由阿泰勒这个地方看起来的不变,是因为我们的视野放得更远来看的结果,如果站在整个地球角度甚至宇宙银河来看,就会觉得这些地方即便变化再大,也几乎是无关大局或者和没有变一样,而人类是更渺小的,几千上万年甚至数亿年的变化,对于宇宙来说,对银河系来说,只不过是很平常稀松的事。
甚至你还可以理解为看起来没有发生,其实什么都发生着,时间在变,空间在变,人在变,变与不变,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视角来看,是不一样的,如果以上帝的视角来看没有变,如果以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在变。所以,这首诗最具有诗意和深意的地方,就是由静到动,由远到近再到更远,通过视线的不断变化,视野的延伸,最终把一个小小的地方,写成了宏阔壮丽的诗篇。这首诗能通过简单的风物描写,延宕出深邃的诗意,说到底,就是诗人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思想上的哲学思辨所成就的。
不同的题材,哪怕小的题材,如果放在更大视野、更大视角下来看,就会变成大格局之作。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所谓伶工之词,是指为妓女歌者写的词。伶工之词本来是风月场所所唱的浓词艳曲,是不大被人看得起的,但是,经过眼界大的人创作后,就变成了士大夫抒怀述志的文章了,就变成了大格局之作。李后主,因为经过了国家破灭,心怀亡国之恨,所写的诗就显得悲壮沧凉,痛彻心扉,让人读后悲思难难。
2023年第3期的《诗刊》上刊发的著名诗人张执浩的组诗《今日所见》,其中一首《死于蛛网的蜘蛛》,把路边寻常所见甚至忽略不见的一幕写成诗,别有意味。全诗如下:《死于蛛网的蜘蛛》
一只蜘蛛死后像
它捕获的猎物
挂在了蛛网上
几天过后,蛛网
由紧绷变得松弛
蛛丝也失去了往日的
光泽和弹力
今天,一个孩子拿着
一截棍子,在那里
对着虚空挑逗
我路过的时候听见孩子
念念之词:“你以为
我怕你,你以为……”
我路过的时候今天的太阳
已经落进了明天的口袋中
而我还要去夕光中翻找
探个究竟,究竟为什么
把儿子时的我变成了现在的我
(2023年4月6日修改2021年南漳和田玉杯诗赛颁奖典礼上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