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日记:读“徐萧:在修辞的背后,诗歌感动人的东西是什么?”札记

(2023-05-26 11:12:52)
标签:

诗论

分类: 读书日记

   “徐萧在修辞的背后,诗歌感动人的东西是什么?”札记

一、“诗歌是关于人的处境的一种理解”

如何判断一个诗人是个好诗人?我认为,人诗互证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人诗互证的诗人是好诗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认为,在古代,像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是人诗互证的范本。

而在现代,李少君特别认同诗人昌耀1990年给董林信件中谈到的“(诗歌)工夫不在于修辞本身,而在于修行

写作本身既是一场修行,也是一场修辞活动,最终必须落实到语言上,所有伟大的杰出的文本,都是语言首先击中了我们。但在语言的背后,感动你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还是修行者、那个人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认为,古往今来,关于诗的理解是相通的,都是关于人的理解。 无论是研究诗,还是读诗,都是对于文本背后那个人的处境的一种理解

刘涛认为,今天的诗歌复兴途径,一是从修辞走向修身,二是从言词走向现实,三是从个人才能走向伟大传统,四是从诗歌本身走向诗歌之外

 写作最终是修心,联系到处境和修行,我宁愿把它理解为心境,诗歌是心境最好的一种个人生命的表达,是一种生命诗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看来,如果说汉语诗歌有什么真理性的内涵,那就是绝对的文本,绝对的文本体现出绝对的心境,表现为两个方面:形式的意志与意志的形式,形式的意志就是修辞,而修行是意志的形式,你能够坚持到多久,取决于你的内心、你的心智。

                  二、“AI时代,诗歌可能是人类最后的根据地

我觉得在这样一种人工智能来势汹汹的时代,诗歌可能是人类最后的根据地。所以诗人应该修行与修辞兼修,人本与文本皆本,伟大的诗歌应该有精神导向和价值李少君说道。

诗人马行曾说:诗歌是美与慈悲的伟大祈祷。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苏笑嫣表示,诗歌这种文体具有可阐释与不可阐释两种向度我们通过修行的方式,可以使诗歌拥有一个能够被阐释的文本基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这种直接了悟的形式,超越了一种庸常的逻辑,使诗歌具有不可阐释的向度。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伟大的诗歌无法被复制

清华大学博士伯竤桥认为,只有生命体验才是唯一区别于AI的那条线。

摘自2023-5-25澎湃新闻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