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读“徐萧:在修辞的背后,诗歌感动人的东西是什么?”札记
(2023-05-26 11:12:52)
标签:
诗论 |
分类: 读书日记 |
一、“诗歌是关于人的处境的一种理解”
“如何判断一个诗人是个好诗人?我认为,人诗互证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人诗互证的诗人是好诗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认为,在古代,像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是人诗互证的范本。
而在现代,李少君特别认同诗人昌耀在1990年给董林信件中谈到的“(诗歌)工夫不在于修辞本身,而在于修行”。
“写作本身既是一场修行,也是一场修辞活动,最终必须落实到语言上,所有伟大的杰出的文本,都是语言首先击中了我们。但在语言的背后,感动你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还是修行者、那个人。”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认为,古往今来,关于诗的理解是相通的,都是关于人的理解。
刘涛认为,今天的诗歌复兴途径,一是从修辞走向修身,二是从言词走向现实,三是从个人才能走向伟大传统,四是从诗歌本身走向诗歌之外。
我觉得在这样一种人工智能来势汹汹的时代,诗歌可能是人类最后的根据地。所以诗人应该修行与修辞兼修,人本与文本皆本,伟大的诗歌应该有精神导向和价值。”李少君说道。
诗人马行曾说:诗歌是美与慈悲的伟大祈祷。
清华大学博士伯竤桥认为,只有生命体验才是唯一区别于AI的那条线。
摘自2023-5-25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