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梁启超论“抄读”
(2023-03-15 16:58:48)| 分类: 读书日记 |
梁启超论“抄读”
梁任公高屋建瓴且又细致入微,他说:“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抄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它抄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它抄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我是抄读爱好者,每遇好文,抄之为快,找到理论根据了,抄录如下几则存记。)
《书衣文录》孙犁著,他在读古书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写作的真谛:作品是否流传的关键,是在作者有无高尚真诚的感情和朴实真切的文字。
当人们做梦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往往在梦中还会卜问梦的吉凶,醒来以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只有领悟了大道的人才清醒地知道人生只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却自以为清醒,窃窃自喜什么都知道。
叔本华: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等于浪费时间)
叔本华:我们的幸福,最主要的基础是安宁与满足。显而易见,要促进幸福,最有效的方法也许莫过于限制追求名誉的动力,把它调节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降到大约等于目前的五十分之一,从而拔掉这根时刻折磨我们的肉中刺。
叶嘉莹说:想念就是心在走路,用美好的语言将想念表达出来,就是诗。所谓诗歌,就是心在走路。
知春
池莉说: 人生需要多少煎熬,方能知春世界上最重要的还是人!我得先于一切地承认:人的观念、喜好、志趣与理想都是没有通约性的!不是说一定要尊重我不喜欢的作品与做派,而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选择的权力。我以为,这才是知春的了。那样一种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的境界,在现实生活里,大约就是要修养出一种善意的豁达与宽容来。
杨绛的《隐身衣》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蕃其生而安其性
博友理洵说:《种树郭橐驼传》赏析:执简御繁、无为而治,“顺天致性”,这样才能“蕃其生而安其性”。
艺术的三昧境
丰子恺:“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我想拍照、画画、写字、写诗、写文章,皆不出于此。)
蛰以图存
施蛰存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要“顺天命,活下去,完成一个角色”。属蛇的他说:“字‘蛰存’是判定了我一生的行为守则:蛰以图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