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诗说札记
(2023-03-09 15:13:20)
标签:
吕进隐喻孔孚 |
分类: 读书日记 |
吕进:诗是内视点文学,是偏于音乐的视点。文善醒,诗善醉。诗遵从的是心灵化的体验方式,心灵化的审美选择与艺术思维。诗人的创作状态是“肉眼闭而心眼开”,得于心而忘于形。诗总是尽量去掉客观性,增加主观性;诗总是尽量去掉可述性,增加可感性。诗人的体验不是淹没在叙述里,而是把外部的客观世界吸收到、融化到主观的内心世界来,让它分解起来,提升起来,净化起来,然后直接说出来。
诗不是观,而是观感;诗不是情,而是情感;“感”就是诗人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诗的直接内容——
从生成过程来看,一首诗要经过三个阶段:诗人内心的诗——纸上的诗——读者内心的诗。因此,诗的完整生成过程就是从(诗人)内心走进(读者)内心。诗人内心的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是一种悟,而悟是无言的沉默,得形而忘言。所以有人说,“口开则诗亡,口闭则诗存”。
“忘言”之后,诗人得以“寻言”。当今世界有5651种语言和方言,在内心的诗面前皆不无窘困。如果放弃“寻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不会是诗,最多只是优美诗情的蹩脚表现。
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诗家语不是生硬制造的特殊语言,更不是一般的语言,它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会发生质变: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意义后退,意味走出;成了灵感语言,即内视语言。西方文学家说,诗是“精致的讲话”,我以为是有道理的。打造诗家语是诗人的难关,又是成就优秀诗人的机会。
诗家语初初看去,就是一般语言,细细品味,却又有别有洞天的感觉:总感觉它有些特别,有些异常,品味以后给人惊喜和沉思。它的味道,不是一般的酸甜苦辣,而是司空图说的,“在咸酸之外”,没有俗气和平庸,拥有贵气,拥有诗歌的纯净。优秀诗人善于用酸甜苦辣的语言构成咸酸之外的言说方式,这就是写诗的本领。
扎加耶夫斯基说“隐喻”:
我并不持这种看法。诗歌历史进程的改变,不需要外力。在我看来,隐喻当然是诗歌重要的一部分。无论诗歌是否与政治发生联系,都不影响隐喻的使用。隐喻是一种理解上的跳跃,没有隐喻的话,诗歌就会像文章一样,没有自身的特点。通过隐喻,你可以触碰到生活中那些无法触碰的事物,不需要当一个超现实主义者,就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惊奇。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隐喻的密度问题。有一些诗人会密集地使用隐喻,这样在表达上就出现一种障碍。所以,我认为应该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选取日常性表达和密集的隐喻之间的道路。诗歌也是一种妥协,是日常沟通和拒绝沟通之间的一种妥协。
孔孚先生改诗:大匠不示人以璞!
它喜欢音乐,
吹三千灵窍。
还是一位书法家
善写狂草。
似乎又有些孩子气,
摸一下佛头就跑。
峨嵋风(终稿)
吹三千灵窍
善写狂草
摸一下佛头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