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日记:读朱光潜《人间至美在》之“诗的无限”札记

(2022-11-19 12:11:48)
标签:

诗的无限

分类: 读书日记

  读朱光潜《人间至美在》之诗的无限札记

 

言有尽而意无穷”仍是一个人人都要承认的事实。这话与“言外之意毕竟是言中之意”

切中诗的本质。

问题还是在“达”字的意义,大约说来,“达”有两种,如果拿数学术语来说,一种“达”只有“常数constant),一种“达”含有“变数variable),只有常数的“达”,言者与读者所了解的意思有一部分叠合(即所谓言中之意),有一部分参差(即所谓“言外之意”),其所以参差的原因在言与读者的资禀经验修养的不同

这个分别就语句的功用而言,是陈述state)与暗示suggest)的分别。陈述如射箭,中的为止;箭头恰对准鹄的,一点也不能支离;暗示如点燃火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燃的火的大小一要看燃料的多寡,二要看情境的顺逆。陈述的语句贵精确,有一分就说一分,说一分就了解一分,言者与读者之中不能有些微差异,有差异就不算“达”;暗示的语句贵有含蓄,有三分可以只说一分,而读者应该能“举一反三”,弦外不生余响,那仍然是不“达”。

就语句的所表对象而言,就是理与情的分别。理是走直线的,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所以说理文贵明白晓畅,迂回或重复都是毛病;情是走曲线的,低回往复,不能自已,所以抒情文贵含蓄,情致愈深而语文也就愈缠绵委婉,直率无余味就难免肤浅凡是诗都有几分惊奇的意识(sense of wonder),情感的流露都有几分惊赞的语气,所以古人有“一唱三叹”之说,它像音乐,必有回声余韵。

就读者的心理作用而言,这是知(know)与感feel)的分别。懂得一个道理须凭理智。这种懂只是“知”或领会意义;懂得一种情致须凭情感,这种懂只领会意义还不够,必须亲领身受那一种情致,懂得悲要自己实在悲,懂得喜要自己实在喜,这都要伴有悲喜实际所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可“知”者大半可以言传,“感”者大半只能以意会。比如上引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诗,就字义说本很简单,问识字的人“你懂得吗”,他都可以回答“懂得”,再追问他“懂得什么”,他或是解释字义,把天气好、鸟飞还当作一件与人漫不相干的事叙述一番;或是形容这景象在他的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他觉得全宇宙中有一种和谐,他觉得安静肃穆,怡然自得。前者只是“知”,后者才是“感”。“感”人人不同,因为人格的深浅不同。“感”都是一个变数,即所谓“言外之意”。诗是常数变数之变数,陈述暗示之暗示,理与情之情,知与感之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一首诗对于一个人如果是诗,必须在他的心中起诗的作用,能引起他的“知”与“感”。他必须能欣赏,而欣赏必须在想象中“再造”recreate),诗人所写的境界,再在诗人所传出的情味中生活一番。所以严格地说,诗只存在于创造与欣赏的心灵活动中。欣赏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它是再造,所以仍有几分是创造。创造或欣赏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存在,诗也就不存在。有这种心理活动,意象情感与语文才综合成为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体,产生“知”与“感”的作用。既了解诗的意思,又感受到诗的情绪,意境、美感

他把所见所感表达出来了,我们因而学会见到他的所见,感到他的所感在这见与感上我们把自己提升到诗人的地位。因为这个道理,诗不但展开视野,扩大人生的领域,而且也提高心灵的水准。

我虽非陶潜或莎士比亚,我能欣赏他们的作品,也就跟着他们见到许多自己无凭借即不能见到的境界,达到自己无凭借即不能达到的胸襟气度;至少是在欣赏的霎时,我在心灵方面逼近陶潜或莎士比亚。

因为这个道理,诗可以测量性质的宽度以及人生了解的深度。欣赏诗如欣赏一切其他艺术,不能纯然是被动的接受,有所取即必有所与,所取者诗的言中之意,所与者自己的胸襟学问,内外凑合,才成为自己所了解的那首诗,才使诗有言外之意。

所多的那一点就是各人的“所与”各人性格的返照,也就是诗的“言外之意”

从此我们可以明白诗以有限寓无限的道理有限者言中之意,无限者言外之意;有限者常数,无限者变数;有限者诗的有形的迹象,无限者诗的随时生长的生命。一首诗的可能的意义往往是诗人自己所不能预料到的。

所谓“诗无达诂”,读者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胸次学问不同,对诗的理解不同,则诗意不同。百度:汉人董仲舒“诗无达诂”,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有鉴于此,注释者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映原意的那一种说法,介绍给读者。“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训诂即解释之意。“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转引自钱钟书也是集》第 121页)

所谓“举一隅以三隅反”,正是得到诗中“言外之意”。诗的了解都是种“心心相印”。诗人所表现的是一个心,读者所拿来了解诗的又是一个心,两个心在某一个情趣或意旨上突然相遇,默默相契,于是就成为读者所“再造的”那一首诗。

诗不只是寓言,却可能是无数灵机的触动者。诗不能只是“比”“兴”或“赋”,却必同是三义的混合。凡诗都必有所赋(必有一个情景),而所赋的都必可以连类而及(由此见彼,由有限见无限),所以都必有“比”与“兴”。诗的深浅高低也就于此见出。言愈有尽而意愈无穷的,诗的意味愈深永,价值也就愈高。伟大的诗像哲学家莱布尼茨所想象的“原子”(monad),以微尘反映大千宇宙

(我的读后感言: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恳挚、通达的学者他的自传就是很好的印证,特别欣赏他的作品

注:括号内为笔者所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