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日记:读“叶嘉莹讲诗歌:什么是“赋比兴”?”札记

(2022-03-22 11:05:02)
标签:

叶嘉莹

赋比兴

分类: 读书日记

 一方面自然界的现象“春风春鸟,秋月秋蝉”,一方面是人事界的现象,《诗品》讲到人事界的现象是有几个层次的。不但自己经历体验的你有感动,看到别人的生活体验也有一种感动,所以杜甫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路有冻死骨”。

作诗是因为心跟物相感,互相感发。内心跟外在的现象相接触,看到花开了,叶子落了,心里也有欢喜和悲哀。要把感情写出来,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心为志,发言才为诗。怎么写呢?中国最古老的三种写诗表现方法,是“赋”“比”“兴”。

兴:见物起兴,由物及心

所谓“兴”的关系,中国古人说是“见物起兴”,看见了外物的现象,所以引起你的“兴”。“兴”就是感发,内心的感动和兴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看到外物,你的内心就“摇荡性情”。我常常举一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它的写法,它所表现的内心与外物的关系是见到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可以说是“由物及心”。

外物把感情引发出来。怎么样引发是很奇妙的,是声音的引发。《伐檀》中,”“”“”“”“”“都是an的声韵。它有的时候引起人的感发不一定是意思的、理性可以说明的,就是一种声音的引发。

 

诗歌的形式:要形成一个韵律,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四个字一句,形成一种二二的音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基本还是两个字的停顿。这是中国单形体、单音节的语言文字要形成韵律时,最基本的形式。四个字一句,我们把它叫四言,《诗经》多数是四言诗。

 

除了“兴”以外还有“比”和“赋”。

比是“以此例彼”“以”就是用,“此”就是这个,“例”就是比,用这个比那个。这跟“兴”是不一样的,“兴”是一种引发,一种感动,有时候你可以用理性解释,有时候你不能用理性解释。河水与剥削者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所以不一定。可是“以此例彼”呢,就不然了。“以此例彼”是作者有心找的比喻,“兴”可以是作者无心的感发。写一个男子本来也没有想到要结婚要交女朋友,忽然见到河上那一对鸟,他想起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能是无心的感发,不一定是有心的比喻。刚才的“河水清且涟猗”更是不相干,你很难说他有理性的理由。

可是现在的“比”是作者有心安排的比喻,作者内心先有了一种情意,然后找外物来比喻,所以是“由心及物”的关系。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硕鼠》说的不是老鼠,而是一个比喻,比的是那个剥削和压迫的人。它用的是“比”,先有一种被剥削、被压迫的痛苦,然后用吃粮食的老鼠来做比喻,所以这个关系是“由心及物”的关系,用老鼠来比剥削者“兴”跟“比”,无论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主要的关系是什么呢?可以用比较现代的语言归纳,就是情意与形象的关系。

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由物及心”,由外部的现象引起内心的感动常常是比较自然的、无心的,不是用心思意念勉强安排出来的形象。而“由心及物”,内心的情意用一个外在的物象来表达的时候,这种现象比较像是作者、诗人有心安排。

 

赋:直言其事,即物即心

“赋”的主要关系不在情意与形象的关系,“赋”的表现能够产生感发的力量,主要在它叙写的句法、篇法的结构。

我们说写诗的动机,你内心有了感动,情动于中,一定要使你的诗写出来以后能够传达、表现出来,而且使读者读了也受到感动,这才是一首诗的完成。

怎么使读者感动?一个就是用形象。你说有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子,我想追求她,这不是一首诗,读者听了以后没有美感,没有感动。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你的情意借着这个形象。在水边上,水边飘着水草,“参差”是不整齐的,在这里念cnc;“荇菜”,水面上的植物。水面上的植物随波流动,很难抓到。那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寤寐求之”,不管是我睡的时候醒的时候,我的内心都在思念追求她。情意结合了形象,用韵律的谐和增加美感,诗的感发的力量才传达出来。

“赋”的写作方式是直言其事。内心有什么情意,不借用形象来传达你的感发就直接写内心的情意。不用“雎鸠”的形象,不用“参差荇菜”,直接写你的感情,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使人感动。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证,也是《诗经》里的一首诗,题目叫《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她说仲子啊,“无逾我里”,“逾”是跳过,你不要跳过我们的“里门”。中国古时候许多户人家住在一起,前面有一个里门,像上海的永安里、平安里。“无折我树杞”,不要折断我家旁边那棵杞树。“岂敢爱之”,我哪里是爱这一棵树呢?是“畏我父母”,怕我的父母。你跳墙把我们的树折断了,我父母就会责备我。所以她说“仲可怀也”,仲,你当然是我怀念的了,可是“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但是父母责备的话,我也是很害怕的。

这就是“直言其事”,这首诗写得很美,也使人感动。虽然是直接地说,没有用植物、草木、鸟兽的形象,但是把这个女子对男子的爱情、对父母责备恐惧的矛盾、多情的心理,都用叙写的句法、篇法、结构、口吻传达出来了。在反复地叙写的句法篇法之中,把这个女子的感情传达出来,也一样带有感动的力量,一样是成功的,也是写诗的一种方法。

所以“赋”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言其事,用句法、篇法、结构、口吻使人感动。

我们现在所讲的是《诗经》最早的、最原始的情意与形象的关系,以及情意与形象的关系在写作中如何传达出来。“赋”不是“由物及心”,也不是“由心及物”,是“即物即心”。物就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现象,所以它可以是自然界草木鸟兽的物象,它也可以是人事界的事象。直接写事象,把事件的发生写下来,就是“即物即心”。当你这样直接叙事的时候,也把内心的感情传达出来了。

大家常常讲“比兴”,认为形象是最重要的。形象当然重要,可是实在诗歌里面最重要的是“赋”,是你叙写的语言的结构、句法、篇法,是你怎样写出来的,而不管你用了多么美丽的形象。形象基本一定要跟“赋”结合起来。说“关关雎鸠”,你一定要从鸟引到一种叙写的情感,这样才能够情景相生。所以感情和形象,二者是互相关联的,而使景物跟感情、形象跟情意结合起来,一定是靠句法、篇法的结构。所以大家只看见形象的重要,是不错的,但是使诗篇结构组织起来的,是你叙写的方式,是你的句法,是你的结构,这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们把“赋比兴”告一段落,加一个总结补充。“赋比兴”这三个字本来是《诗大序》里讲的,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义”是六种重要的道理、义理。我们只讲了“赋”“比”“兴”,没有讲风、雅、颂,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义”其实是两种不同类的东西。“赋”“比”“兴”是诗之作法,诗是怎样写出来的,是“由物及心”“由心及物”,还是“直言其事”。那么“风”“雅”“颂”呢?是诗之分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