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恰如一剂良药——读龙应台《目送》(读书随笔)

(2020-04-04 21:21:09)
标签:

龙应台

目送

札记

分类: 读书随笔

      恰如一剂良药

       ——读龙应台《目送》

     /付少霞

第一次读网书,一口气读完了,这对读书很慢的我来说,实属罕见书的耐读可见一斑目送让我感触良多,精要之处记录如下。

首先说金钱与时间的关系。龙应台在“两本存折”中写道:“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更惊人的,金钱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是的,是因为这样,因此我对两本存折的取用态度是多么的不同,在时间上愈来愈吝啬。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啊。我在金钱上愈来愈慷慨。”这段文字,合我意,让我击节称快,深表赞同,同时又给我警醒,特别记录下来。

   兄弟姊妹之间如何相处?龙应台的观点是:“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她说道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接下来,她说:“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这写观点对我极有启发,也是我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我最小的妹妹也40岁了,但我们姊妹之间,却依然如儿时,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缺乏必要的距离,这是需要调整的。

   “目送”篇中,我读到了那段早就耳熟能详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经历了20194月失去父亲的伤痛之后,再读这段话,一时竟不能自已,泫然泪下。是啊,我的父亲虽然没有来得及跟我告别,但他已无数次,用他日渐瘦削的背影默默告诉过我,他走了,不必追......

第三章“山路”“寂寞”我个人认为是写的最动情的一篇,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前,我一直认为龙应台是极理性铁面的女作家,难以想象她竟有如此柔软的心,如此忧伤、浪漫、悲悯的情怀。她笔下的友蔡琴:“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蔡琴的声音,有大河的深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缠绵。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文中友人胡志强“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他的身边紧挨着自己大难不死的妻,少了一条手臂。胡志强拾起妻的一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写好友沈君山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些文字细细读来,其细腻柔婉的殷殷深情,如春风化雨,感人至深。

第五章:“明白,什么”,也是让我感动不已的文字,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章。父亲的突然逝去,让我与作者有了同样的心灵之痛,那时我也曾遁入佛经,每日读经七七四十九天。龙应台写道: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开,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这是我心下有、笔下无的一种切身感受,读来直入肺腑,震颤心灵......她写到李叔同、夏丐尊,《楞严经》《无常经》:我想到那能诗能画能乐、又曾经充满家国忧思的李叔同,三十八岁就决定放下,毅然出家──他究竟看见了什么?夏丏尊在父丧后,曾经特别到杭州定慧寺去探望李叔同,李叔同所赠字,就是《楞严经》的经文: 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固有轮转……她写道李叔同在自己母亲的忌日,总是点亮油灯,磨好浓墨,素心书写无常经》: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李叔同、夏丐尊是我尊崇钦佩的大师,此时此刻读来有切骨之感触,禁不住感慨感叹,特别记录这一段。

龙应台写到大隐者周梦蝶:六七岁时被大人问到远大志愿时,说我只要这样小小一小块地(举手在空中画了个小圆圈);里头栽七棵蒜苗,就这样过一辈子。梦蝶今年八十六岁了,过的确实就是「一小块地七棵蒜苗」的一辈子。是不是他早慧异于寻常,六七岁时就已知道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在生命本质上的意义,否则,他怎么会在城市陋巷的幽晦骑楼里,在那极其苍白又迷惘荒凉的五十年代时光里,写下这样的诗句: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

                          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

                          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

                           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

                           甚至眼泪也不是……     

是啊!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甚至眼泪也不是!想来,人生在世,一小块地,七棵蒜苗的一辈子已经足矣。

      还有 Pete Seeger谱成了曲的圣经里的诗句,我也抄录在此: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

        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这些震颤心灵的文字,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动,内心为之豁然开朗。我的父亲走了一年,我不能为他写下一言半语,我不敢提及,不敢回忆,是因为我不敢去碰触那个伤口。龙应台的《目送》,恰如一剂良药,洒在我的心上,我被她治愈了,多么庆幸!感恩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