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伟和他的蛋雕艺术

http://s16/mw690/5ef249a1td8c960a5d33f&690
http://s9/mw690/5ef249a1td8c96142e3c8&690
http://s5/mw690/5ef249a1td8c961b69354&690
http://s13/mw690/5ef249a1td8c963457a5c&690
http://s11/mw690/5ef249a1td8c963eb0f7a&690
http://s13/mw690/5ef249a1gd8c964a4b47c&690
崔延伟是胜南社区物探卫生院的员工,从前就喜欢摄影、篆刻,经常上网浏览作品,与行家交流。2006年的一天,几幅蛋雕作品一下子吸引了他的视线。“太神奇,太精巧,太美了!”他感叹道。
蛋壳原本是不堪一击的薄脆之物,经过工艺处理和艺术创作,成为艺术品,个中的神秘深深吸引着崔延伟。看他惊叹又神往,妻子胡利利鼓励他大胆尝试、别留遗憾。
崔延伟开始在蛋壳上做文章。没人指点,他自己上网找资料,研究蛋壳处理流程。鸡蛋、鹅蛋,他一斤斤买回家。吃到后来,5岁的儿子看到蛋类菜肴就摆手,做出拒绝的滑稽动作。“大人都吃恶心了,何况孩子。”胡利利说。
一个个蛋壳在刻刀下破碎,崔延伟的手指尖对蛋雕所需细微力量的敏感度越来越强。当第一只小鸟在蛋壳上栩栩如生地诞生时,他抱着妻儿在屋里兴奋地转圈。
崔延伟从小就喜欢绘画艺术。他上初一时,曾在油田书画自命题比赛中获第二名。“那时,就想着早上班帮父母减轻负担。”崔延伟说,虽然苦练过一年的素描、工笔画,还是藏起了“画家梦”,入伍参了军。
1992年,崔延伟光荣退伍,转业回到胜利油田。“画家梦”走远了,积淀下的书画艺术素养,随着他对蛋雕艺术的日渐痴迷,启发着他的创作灵感。
崔延伟深知,蛋雕作品想由普通工艺品上升为艺术品,除了精湛的雕工、技法,更在于作品的气魄和灵魂。在小小的蛋壳上演绎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成为他的首选。莲、飞龙、象形文字、诗歌、对联,这些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元素,经过他的构思,浓缩在蛋壳上,被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
七年过去了,崔延伟富有个性、趣味、意蕴的蛋雕作品已达200多个,影像、浮雕、镂空等各种技法的运用也出神入化。朋友、邻里、同事喜欢他的作品,他就慷慨送人、分文不取,以至家中藏品所剩无几。“别人的喜欢,是对我最大的认可与鼓励。”他说。
胡利利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蛋雕艺术,建议他买最好的雕刻工具,陪着他上集市、进乡村,挑选品相好的鸡蛋、鹅蛋、鸵鸟蛋。几年下来,虽然她的蛋雕技艺逊色于丈夫,对作品的设计、创意却多有见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胡利利对丈夫创作的美学建议。
在这一美学观的影响下,崔延伟的蛋雕作品崇尚自然、古朴大气。他的作品《莲》线条流畅、简洁生动,营造出“柔柔微风起,处处莲花生”的意境,于不妖不娆、不蔓不枝之中,引导人顿悟生命的本色之美。
崔延伟最喜欢的作品是参展的《力与美》。第一次尝试套雕,就能取得成功且大受欢迎,坚定了他进行套雕的信心。
“最难的不在于套雕技艺本身,找到合适的缺口进行大套小,再小心翼翼地修复就能完成。最难做的,是套雕作品表现的主题和套雕形式的浑然天成。”崔延伟说。
喜欢篆刻的崔延伟对象形文字情有独钟。在他的眼里,每个字都是一幅有趣的图画,集自然美、时间美、怀旧美、形象美、形式美于一体。他把象形文字临摹刻在蛋壳上,一并刻下的还有他对中国古文化的深深敬意。
在崔延伟夫妇的影响下,钟情于吉他、架子鼓等西洋乐器的儿子如今也喜欢上了蛋雕艺术。看着刻刀在儿子的手中精美地旋转,崔延伟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崔延伟希望,起源于欧洲的蛋雕艺术能在中国艺人的创新下,刮出中国文化风——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一代代人对蛋雕艺术的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