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4:我为什么呼吁投资者去投资呢?什么目的?
(2009-05-12 18:27:36)
标签:
股票 |
有网友提问了:你为什么呼吁投资者去投资呢?
我们为什么要投资?我用我的书《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投资》第十一章的内容来回答如下。
什么目的?总想我的想法能跟广地传播,和更多的人交流。好处也是如此。
如果网友怀疑我忽悠人去接手我持有的股票,或者推高我持有的股票的价格,那就多虑了。读我这个网站的人数应该不多,我写了有两个月了,才2300多点击,不大可能影响股价。而且我只在我的学生中散布了我有这个博客的消息。不能忽悠同学破坏自己的形象呀。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证券投资?
我们每个人的收入来源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劳动所得(工资收入),另一个是投资所得。我们假设一个很普通的劳动者,每个月只有1000元工资收入,一年中的11个月的工资收入用于当年的消费。现在问题是如何处理剩下的1000元钱。我们再假设现在这个人正好30岁,并将在60岁退休,退休后继续生活15年。我们假设以后30年中国的消费水平(货币价值)和今天一样。
在表10.15中,我们假设这个劳动者可以选择两种投资渠道,一个是存在银行里,按照现在的存款利率大致2%计算;另一个渠道是投资于一个股票指数基金,其未来30年平均年回报率低的话可以是5%,高的话可以是20%。
在表10.15第二行反映的是劳动者从30岁开始如果每年存入银行或投资于股票1元钱,每年取得的利息或股票回报不取出消费掉,而是继续原来的投资方式,60岁时可以得到的总额。如果存入银行取得2%的年利息,60岁时他可以得到49元。如果投资基金每年取得8%的回报(基本是比较保守的假设),劳动者60岁时可以得到122元。几乎是存在银行的2.5倍。这样,如果我们的劳动者每年把1000元投资,如果他存银行,60岁时得到49000元;如果他投资于股票指数基金,他得到122350元。这巨大的差距就是复利的魔力。
因此,如果劳动者退休后继续生活15年,注意这时他已经没有了工资收入。如果他过去三十年一直投资于股票指数基金,他每月有680元可以消费;如果他一直存银行,他每月只有272元可以消费。我们可以想象今天,每个月680元和272元的消费差别意味着多大的生活质量的差别。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认为投资风险太大,那么就试试不投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