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世纪,掠夺资源抑或节能减排?

(2011-09-27 16:44:54)
标签:

南海

宋体

冷媒

格力空调

珠海格力电器

文化

最近,关于我国南海“领土争端”的报道甚嚣尘上。一方面,是以菲律宾、越南为首的南亚国家在没有中国代表出席的情况下举行“分赃大会”,准备单方面瓜分南海,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是我国政府对于菲、越等国的行为提出质疑和谴责。并表示不会认可会议的任何决议。因为南海主权对于我国来说毋庸置疑,因此任何其他国家对于“南海主权”的要求,都是不会被接受的。

21世纪,掠夺资源抑或节能减排?

其实,之所以菲律宾等10国狂妄的意欲“瓜分南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垂涎南海海底的大量油、气、金属等资源。因此,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之下,菲律宾等国才会如此嚣张妄为。并且,虽然我国多次申明对于南海的主权。但是,南沙群岛的大量岛礁,却都在这些国家的实际控制之下。而这,也是菲律宾等国敢于胡作非为的重要原因。

 

不过,不能不说,在能源越发紧张的21世纪,作为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类,究竟是要继续掠夺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发,还是应该节能减排,从科技创新的领域开发出新能源、新技术呢?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普遍致力于新能源或者混合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那些动辄挑起资源争端的,几乎都是些距离“完蛋”为时不远的“弹丸小国”。

 

所以可以预见,争夺资源不过是短视行为,即便争到了,也未必有机会用!别忘了,近些年地壳运动频繁,大规模地震海啸频发。很有可能是人类过度攫取地下资源,导致地壳内部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引起的。再加上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异常气候也频繁出现。菲律宾诸国,如果真的在南海大肆开发油气项目,相信等到再次发生大地震或者类似印尼海啸那种灾难的时候,他们亡国灭种的时刻也就到了。因此说,只有节能减排,开发新资源,新技术,这才是真正的大势所趋。

21世纪,掠夺资源抑或节能减排?

而在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等方面,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贡献也是非常明显的。就在不久前,我国就刚刚在缓解温室效应,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减小对臭氧层破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全球首条碳氢制冷剂R290(丙烷)分体式空调示范生产线在珠海格力电器正式竣工。并且,现场还通过了德国专家的验收,达到了欧盟的环保和安全标准。

 

对于R290冷媒,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不过,如果说到之前在冰箱和空调中普遍使用的R12R22这些含有氟利昂的冷媒,恐怕大家就不会陌生了。由于氟利昂对于臭氧层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并且R12\R22等冷媒又会在制冷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碳进入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国内外领先的欧美国家都在开发R12R22等含氟冷媒的替代品。而R290冷媒,就是R12R22的最有效的替代冷媒了。甚至由于R290冷媒对臭氧的破坏为0,而且碳排放值也仅为3。因此被誉为唯一的“纯绿色”制冷剂。

 

然而,由于R290提取自天然气。俗称丙烷,具有易燃性。因此世界各国都没有实现R290冷媒空调的批量化生产。直到格力空调的碳氢制冷剂R290(丙烷)分体式空调示范生产线竣工,才彻底的实现了R290冷媒空调的量产。这不仅标志着格力空调已经在新冷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走在了国际前列,而且也标志着我国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与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1世纪,掠夺资源抑或节能减排?

不过,由于安装要求较高,因此格力R290冷媒空调作为目前技术最先进,最高端的精尖技术产品,只能出口欧盟等发达国家,因此目前在我国国内还没有上市。但是,格力电器这条R290冷媒空调生产线的建成,不仅将对全球空调器行业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起到示范作用,也将对我国全面履行环境国际公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女士就表示说,通过技术创新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是每个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格力电器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环保、节能的产品,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并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新冷媒、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地球环境。

 

所以说,如果都像南亚那样“弹丸”之国那样加速掠夺资源资源,不过是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真正要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危机,必须要像我国的格力电器这样,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技术和应用,不断的推动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知道,对于我们我们人类来说,无论你争与不争,地球,只有一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