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身行业步入低谷的真实原因

(2011-01-20 15:50:30)
标签:

健身行业

步入低谷

真实原因

杂谈

分类: 工作日记

                                  健身行业步入低谷的真实原因

                                             刘东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健身产业由国外传入中国至今,已走过近30个春秋。90年代末以来,国内体育健身产业蓬勃发展,健身俱乐部的数量迅速增长。从2004年开始,健身市场进入爆发期,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剧增,但2008年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健身俱乐部关闭的消息传来。根据自己从业20多年的经历,现分析一下健身行业步入低谷的原因。

    一、国情因素

    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健身人群基数非常小,健身在中国对大众来说远远还不属于刚性需求。根据统计,美国的健身房人口大约为16%,中国大概不到1%。这也说明在目前的中国喜欢健身的人还非常少。我经常问跟我上私教课的会员:“您所在的公司或单位除您以外有多少人在健身俱乐部里健身?”一般的回答是:很少,1~2个(很少说有2个的)或没有。

    虽然人们都知道健身的益处,但由于来自工作、家庭方面的生存、生活压力的加大,即使是想要健身的人往往也要把健身放弃掉,这是现实问题。其中,时间问题是影响人们来俱乐部健身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的一个私教课会员说:她来俱乐部跟我上一节私教课需要一个小时,休息一下、洗浴、换衣服差不多也需要近一个小时,来回路上、停车场停车最少需要一个时,如果遇上堵车、不好停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一次健身最少需要三小时的时间。她还说,有时想来健身,但这三小时的时间真的不好安排出来。因此,在目前工作、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情况下,有充足时间健身的人还是少数,健身不光要有钱,还要有闲啊!

    我坚信,健身业是朝阳产业,前景肯定是好的,但朝阳何时能真正升起,想让健身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想还需要时间。

    二、行业模式因素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然后自己也无路可走”是我对健身行业的发展历程的总结。 

    行业模式简单,造成行业门槛低,容易被复制,俱乐部愈来愈多,最后导致价格战是必然的。

    国内的健身俱乐部模式主要是简单拷贝欧美的中、大型健身俱乐部的一种简单模式,即选一块1000~5000平米(甚至更大)的场地,设置出有氧运动练习区、抗阻训练区、团体课区,购进一些有氧运动器械(如跑步机、椭圆运动机等)、抗阻训练器械(包括机器、自由重量),聘请一些健身教练,包括私人教练、巡场教练、团体课教练,然后就可以开业。因此,这种模式极容易被复制,一些投资者看好健身市场这块朝阳产业,逐利者纷至沓来,从2004年开始,健身市场进入爆发期,健身房的数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例如,在2000年前后,北京像样的健身俱乐部大约有20家,但超过1000平方米的很少。记得我2002年刚来北京时,当时只有青鸟一家大型商业俱乐部;而现在健身俱乐部估计有四五百家,不乏3000到4000平方米的。由此产生的价格战不可避免,以往五六千元一年的健身卡,一些健身俱乐部现在千元左右就能办理,甚至更低。

    这种行业模式的特点是初期投入成本较高(规模较大的俱乐部品牌,每一个单店投资规模超过300~500万元),运营成本也较高,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房租较高的一线城市,一些知名品牌的健身俱乐部都地处商业繁华地带,运营成本更高。同时,收入模式也比较单一化,目前国内较好的健身俱乐部收入的60~70%来自会员费,余下的来自私人教练收入;一般的俱乐部90%的收入来自于会费。早期当健身俱乐部较少,竞争对手少的情况下,会出现一段红红火火的时期,当俱乐部越开越多,本来有限的入会资源出现严重分流时,立即就会感受到冲击,成本居高不下,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战,从而利润降低入甚至入不敷出。青鸟此次便是因为经营成本过高,资金链断裂而暂时停业。不仅青鸟健身遇到问题,整个健身行业都遇到了问题,2008年后,中体倍力、浩沙健身等大的健身连锁店也都出现关店。 

    另外,这种由国外引进的健身俱乐部模式并不受大多数中国人喜欢,许多人认为在各种健身器械上运动非常枯燥乏味、难以坚持,这就出现了反差巨大的供需矛盾,供方(俱乐部)以较大投资购进的健身器械却是需方(健身消费者)不喜欢的。很多人这样说,健身好是好,但太枯燥,没意思,难以坚持。这是行业模式非常大的问题所在。

    三、服务质量因素

    近几年,中国从高端到低端的绝大多数健身俱乐部,都把拓展新客源做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人们在街头接到过形形色色的健身俱乐部派发的会籍费优惠传单,或者被一次次邀请去健身俱乐部体验,但在缴费入会之后,却很少再能得到健身俱乐部提供的针对性服务。很多人的健身卡最终成了“冬眠卡”,一年下来也使用不了几次。

    很少有健身俱乐部去真正关心自己的会员中有多少是坚持参加健身活动的忠实客户,而从长远来看,不关注忠实客户的存量,对于健身俱乐部来说,无异于自杀行为。国外成熟健身市场的发展规律表明,健身俱乐部不同于百货商场在很大程度上靠新客户的购买力维持生存,健身俱乐部因地域辐射力和人们就近健身的习惯所限,客户群都集中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内。主要依靠长期参加健身活动的忠实客户是健身俱乐部生存的根本,因为在有限的地域内,不可能有无限的新客户群可以发掘。恶性的“价格战”近几年在中国健身行业愈演愈烈,很多健身俱乐部只图在争夺客源上拼个你死我活,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

    相比那些原本价格低、服务内容简单的低端健身俱乐部,高端俱乐部受这种拉客式经营方式之害更甚。因为相比那些对价格更为敏感的低端客户,高端客户更看重的是服务质量,而如果服务质量得不到满足,高端客户也就很难继续愿意花这“冤枉钱”。

    走高端路线的俱乐部,在北京多数健身俱乐部的年费只需千元左右的今天,俱乐部的会员年费仍在3000元以上。如果说,在2001~2005年,拥有一张高档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卡还可以被中国人当做是一种身份象征的话,近几年,国人的健身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加入高档健身俱乐部已不仅仅用于满足国人的面子虚荣,更包含着真真切切的健身要求。

    因此,今天的很多俱乐部都在为自身软件建设的滞后付出了代价。

    四、人才因素

    人才缺口大是健身行业步入低谷最为重要的原因。

    随着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和规模的大幅度增加,但与此紧密联系的专业人才却严峻匮乏。一个俱乐部必须要有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和团队,但真正懂得行业规律的专业人才在国内很少,外来的和尚由于无法真正理解和适应中国的国情也还是念不好经。

    俱乐部到底能不能真正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真正帮助会员达到他们预期的健身目标,让他们感到“物有所值”,牢牢地吸引住消费者,最终还是要靠专业人才,靠健身俱乐部的软件建设,这才是健身俱乐部赖以生存的根本。                                                                                         

    由于健身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健身行业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包括很多健身行业的经营者、管理者都有一个思想误区,以为健身教练职业是个吃青春饭的,在一些健身俱乐部的招聘广告上很多都有年龄限制,如必须三十岁以下。因此现在从事教练这个职业的人大多是年青人,但是对于任何一个职业只有长时间的积累才是成为真正专业人才的铺路石,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有许多岁数很大的人仍在做健身教练。一般来说,任何一个职业,成为成熟专业人才的年龄都会在35~45岁以上,而在健身行业里这个年龄段的健身教练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多数俱乐部里哪里会有真正有专业水准、丰富经验的健身教练。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去医院看病,你是愿意找一个24岁的实习医生呢,还是愿意找一个45岁的主治医师呢?我所在的俱乐部都算是不错的了,但超过三十岁的教练也不超过五分之一。

    2002年以来,随着国内健身行业迅速发展,健身教练职业人员需求量剧增。首先境外一些个人培训机构看到商机,利用人们对国外健身行业的的不了解与盲目崇拜心理,迅速进入国内,随后国内的一些培训机构也随即出现,导致现在健身教练手中的证书五花八门,而这些个人培训机构主要是已盈利为目的,这就必然出现花钱买证的普遍问题,使得行业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极低,但20几岁拿着各种所谓国际高级私人教练证书的比比皆是,这让消费者如何看待健身行业、看待健身教练职业呢?

    直至2007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将健身教练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大典,有了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这种局面才开始好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